九零小说网 www.90xsw.net,暗黑大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读到什么地方,得怪他的老祖宗了,不是真正的老祖宗,叔太祖,宋真宗。
书中有良田,有颜如玉,有黄金屋,有宝车骏马,读书干嘛的,享受的!大家一起享受吧。
若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呢,钱学森风尘朴朴回到祖国……
奋斗的起点方向都弄错了,书中的文字还管何用?
河北灾民涌入京城越来越多。
为什么灾民喜欢往京城流动,甚至陕西的灾民也不远一千多里,往京城跑?
第一这是天子脚下,官员们能不能看着灾民饿死。
第二京城富人多,虽然许多富人为富不仁,但人类是一个矛盾体,有恶的一面,也必会有善的一面。即便恶人,有时也会动侧隐之心,就不要说许多富人良心还是不错的。再加上官府的赈济,最少能保持半死不活,能活下去了。
第三京城商业发达,若是手脚利索的人,说不定自己还能找一点活计,就将生计保住了。
第四京城附近有许多沙地,虽然城里又低又闷,但城外有许多高爽之所,宜设粥棚与灾棚,也不易生瘟疫。
于是一拨拨灾民,涌向京城。
但这个问题就来了,这么多灾民嗷嗷待哺,救还是不救?
不救,造反不会的,但万一在京城死了许多百姓,那还象什么话?救,钱呢?
陈荐就出了一个办法,派有司籴陈粟贷民,一户二石救民。
这简短一句话有两个特别要注意的地方,第一陈粟,它的价格很贱,第二便是贷民,而不是赈民,贷给百姓,以后辰光好了,还得要归还朝廷的,并且归还的还是新粟。
这个措施有什么好处呢?第一现在朝廷就是有钱买新粟,马上各大商人囤积居奇,粮价立抬,所有百姓都会跳火坑了。但买陈粟,许多大地主与大粮商甚至还巴不得,不会让粮价产生太大的浮动,老百姓虽然吃得差,可能活下去。
第二辰光好了,百姓归还,国库不受损失,那个黑窟窿具体多少,知道的人不多,不过大家都隐约感到有一个黑窟窿在,并且不小。
因此不仅今年,明年后年说不定日子同样难熬。这可不是很少的灾民,无数灾民,十几万户,甚至几十万户百姓,那怕陈粟,也是一笔不菲的费用。
大家同意。
就在准备下诏书时,司马光说道:“圣王之政,是使百姓安土乐业,而无离散之心,想要做到这条主要在于得人。以臣愚见,不如派公正之人为河北监司,使察灾伤州县,若是守宰之臣不胜任的,立即换掉。然后多方那融斗斛,使赈济土著之民,居者既安,则行者思反。若县县皆然,岂有流民哉?”
这是很含蓄的一句话。
为什么司马光要这么说,朝廷国库救不起了,现在改了手段,变成了贷。
宋朝立国以来,何曾贷过灾民?可能地方上贷过,但作为京城,贷过灾民吗?
那么怎么做,让灾民回去,各州县自己儿想办法去,何谓那融,也就是挪移通融,能借的向大户去借,能敲的向大户去敲,能抢的去向大户去抢。
放开手脚让地方官员去做,先将这批灾民救活过来,其他的什么都不管,省得呆在京城,救也不是,不救也不是,让整个宋朝尴尬。
看看,富裕的宋朝走到这一步,想一想赵顼能不急吗?
大臣们一起表示同意,毕竟采纳了陈荐的意见,那等于会坏了N个规矩。并且宋朝虽然在军事上不行,但在赈灾上一直做得很可以,新君即位,不是赈灾,而是贷灾,传出去也是不祥之兆。
然而这一幕与五百多年后的一幕很相似,崇祯想赈灾哪,但国家没钱,没法赈,若是有钱呢,那怕多出一千万两银子,当然,还会饿死人,但会不会饿死那么多?李自成还有没有起义成功的土壤?其实真不用熬很长时间,只要再熬那么几年,小冰河过去了,国家危机也就消失了。而且几样救命的东西也到了,也开始种了,南瓜、土豆、玉米、红薯、花生……
一千万两银子,断送了一个王朝!
现在很相像,这种自生自灭的救灾方式,实际蕴藏着巨大的危险。
然后再往下推,为何熙宁七年大旱,朝廷不能及时赈灾?当然,前线不停的打仗,用掉了不少钱,然而远没有庆历时的费用多,所以王韶在奏章里说了一句欠扁话,皇帝宰相们,你们听好了,俺洮西大捷没花朝廷一文钱,都是俺经商开荒得来的。
当然,那是不可能的,况且还有南北江与川南战场,但总的来说,非是庆历时破产式的战争,有影响,但不是致命的影响,为何无钱赈灾,或者说赈灾力度不够,原因很简单,黑窟窿太大,那怕王安石那种敛财方式,还没有填起来。
东府批准,赵顼不得不批准。
司马光又说道:“陛下,臣请问陛下,为何春天下诏书释放战俘,至今没有动静?”
这后面还有一个故事。
王巨带着军士破家荡产,几户人家敢恨不敢言。
赵员外劝说了一番,有几人心动,其他人心动的更多。
泾阳码头边,现在全部在大搞建设。
不过这几人受害太严重了,心中都不服气。况且不是泾阳一处,其他几个县豪绅们也在观望。
若是继续这样下去,最后他们的前景很不妙。
于是有人暗中活动着关系,几个县有两个县的主薄便写了两份奏章,一份递到中书,一份递到御史台。
如果是平时,司马光早就怒发冲冠,开始带着御史们弹劾了。
但现在他接到奏章时,却沉吟了一下,然后去了中书。真的怕韩琦哪,实际司马光也知道韩琦这样下去,早晚必下台,不过韩琦一横心,他就是下台了,得拿多少重臣陪他下葬?看看,为了倒韩,多少人下台了,包括赵顼的老师王陶。
不要说他,若是韩琦有心,拉曾公亮,曾公亮都会成为牺牲品。
但韩琦下也有几种下法,体面的下,不体面的下,并且下去了,韩琦是不可能再上位了,这个郑... -->>
读到什么地方,得怪他的老祖宗了,不是真正的老祖宗,叔太祖,宋真宗。
书中有良田,有颜如玉,有黄金屋,有宝车骏马,读书干嘛的,享受的!大家一起享受吧。
若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呢,钱学森风尘朴朴回到祖国……
奋斗的起点方向都弄错了,书中的文字还管何用?
河北灾民涌入京城越来越多。
为什么灾民喜欢往京城流动,甚至陕西的灾民也不远一千多里,往京城跑?
第一这是天子脚下,官员们能不能看着灾民饿死。
第二京城富人多,虽然许多富人为富不仁,但人类是一个矛盾体,有恶的一面,也必会有善的一面。即便恶人,有时也会动侧隐之心,就不要说许多富人良心还是不错的。再加上官府的赈济,最少能保持半死不活,能活下去了。
第三京城商业发达,若是手脚利索的人,说不定自己还能找一点活计,就将生计保住了。
第四京城附近有许多沙地,虽然城里又低又闷,但城外有许多高爽之所,宜设粥棚与灾棚,也不易生瘟疫。
于是一拨拨灾民,涌向京城。
但这个问题就来了,这么多灾民嗷嗷待哺,救还是不救?
不救,造反不会的,但万一在京城死了许多百姓,那还象什么话?救,钱呢?
陈荐就出了一个办法,派有司籴陈粟贷民,一户二石救民。
这简短一句话有两个特别要注意的地方,第一陈粟,它的价格很贱,第二便是贷民,而不是赈民,贷给百姓,以后辰光好了,还得要归还朝廷的,并且归还的还是新粟。
这个措施有什么好处呢?第一现在朝廷就是有钱买新粟,马上各大商人囤积居奇,粮价立抬,所有百姓都会跳火坑了。但买陈粟,许多大地主与大粮商甚至还巴不得,不会让粮价产生太大的浮动,老百姓虽然吃得差,可能活下去。
第二辰光好了,百姓归还,国库不受损失,那个黑窟窿具体多少,知道的人不多,不过大家都隐约感到有一个黑窟窿在,并且不小。
因此不仅今年,明年后年说不定日子同样难熬。这可不是很少的灾民,无数灾民,十几万户,甚至几十万户百姓,那怕陈粟,也是一笔不菲的费用。
大家同意。
就在准备下诏书时,司马光说道:“圣王之政,是使百姓安土乐业,而无离散之心,想要做到这条主要在于得人。以臣愚见,不如派公正之人为河北监司,使察灾伤州县,若是守宰之臣不胜任的,立即换掉。然后多方那融斗斛,使赈济土著之民,居者既安,则行者思反。若县县皆然,岂有流民哉?”
这是很含蓄的一句话。
为什么司马光要这么说,朝廷国库救不起了,现在改了手段,变成了贷。
宋朝立国以来,何曾贷过灾民?可能地方上贷过,但作为京城,贷过灾民吗?
那么怎么做,让灾民回去,各州县自己儿想办法去,何谓那融,也就是挪移通融,能借的向大户去借,能敲的向大户去敲,能抢的去向大户去抢。
放开手脚让地方官员去做,先将这批灾民救活过来,其他的什么都不管,省得呆在京城,救也不是,不救也不是,让整个宋朝尴尬。
看看,富裕的宋朝走到这一步,想一想赵顼能不急吗?
大臣们一起表示同意,毕竟采纳了陈荐的意见,那等于会坏了N个规矩。并且宋朝虽然在军事上不行,但在赈灾上一直做得很可以,新君即位,不是赈灾,而是贷灾,传出去也是不祥之兆。
然而这一幕与五百多年后的一幕很相似,崇祯想赈灾哪,但国家没钱,没法赈,若是有钱呢,那怕多出一千万两银子,当然,还会饿死人,但会不会饿死那么多?李自成还有没有起义成功的土壤?其实真不用熬很长时间,只要再熬那么几年,小冰河过去了,国家危机也就消失了。而且几样救命的东西也到了,也开始种了,南瓜、土豆、玉米、红薯、花生……
一千万两银子,断送了一个王朝!
现在很相像,这种自生自灭的救灾方式,实际蕴藏着巨大的危险。
然后再往下推,为何熙宁七年大旱,朝廷不能及时赈灾?当然,前线不停的打仗,用掉了不少钱,然而远没有庆历时的费用多,所以王韶在奏章里说了一句欠扁话,皇帝宰相们,你们听好了,俺洮西大捷没花朝廷一文钱,都是俺经商开荒得来的。
当然,那是不可能的,况且还有南北江与川南战场,但总的来说,非是庆历时破产式的战争,有影响,但不是致命的影响,为何无钱赈灾,或者说赈灾力度不够,原因很简单,黑窟窿太大,那怕王安石那种敛财方式,还没有填起来。
东府批准,赵顼不得不批准。
司马光又说道:“陛下,臣请问陛下,为何春天下诏书释放战俘,至今没有动静?”
这后面还有一个故事。
王巨带着军士破家荡产,几户人家敢恨不敢言。
赵员外劝说了一番,有几人心动,其他人心动的更多。
泾阳码头边,现在全部在大搞建设。
不过这几人受害太严重了,心中都不服气。况且不是泾阳一处,其他几个县豪绅们也在观望。
若是继续这样下去,最后他们的前景很不妙。
于是有人暗中活动着关系,几个县有两个县的主薄便写了两份奏章,一份递到中书,一份递到御史台。
如果是平时,司马光早就怒发冲冠,开始带着御史们弹劾了。
但现在他接到奏章时,却沉吟了一下,然后去了中书。真的怕韩琦哪,实际司马光也知道韩琦这样下去,早晚必下台,不过韩琦一横心,他就是下台了,得拿多少重臣陪他下葬?看看,为了倒韩,多少人下台了,包括赵顼的老师王陶。
不要说他,若是韩琦有心,拉曾公亮,曾公亮都会成为牺牲品。
但韩琦下也有几种下法,体面的下,不体面的下,并且下去了,韩琦是不可能再上位了,这个郑...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