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小说网 www.90xsw.net,家中谁寄锦书来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富顺牵着老黄牛走在回家的路上,单薄的肩膀上扛着重重的铁犁,料峭的春风吹拂在他满是泥浆的脸上,黄牛的走在身后呼呼的出着大气,主人不知道在着急些什么,抓着牛鼻绳不停地往前走,但这却不是回家的路。
富顺心里空落落的,其实他宁愿不回家,不愿回到杨家。在一个三岔路口停了下来,把黄牛栓到空地,爬上了一块大石头,他知道,眼前的有一条路通往石桥公社,从公社在走上一个钟头就是烂泥沟。
烂泥沟是石桥公社的一个大队,石桥公社有十三个大队:旱田岭、谢家坝、杨家湾、关帝庙、新庙子、烂泥沟、易斗山、李宦寺、九道拐、灵泉洞、马脑壳、陈龙坪、孙家湾。大队的名称在解放后都有了变化,但人们却总是习惯叫老地名,它要不承载着族人的血缘,要不蕴含着自然景观的形态,也有的已经不知道由来了。而富顺能最为熟悉的,可能也就是杨家湾和烂泥沟了。烂泥沟是生他的地方,富顺在那里生长了8年,他看着父亲和大哥做了好多精巧的家具,三叔教会了他读书识字。
其实石桥公社还是一年前的叫法,现在叫石桥乡人民政府,以前的大队、生产队也相应的改名叫做村、组。但是习惯总是难以改变,在今后的很多年,老一辈总喜欢用以前的名字,或许那个时代赋予他们的使命和特殊的含义,还有那种集体劳作的苦与乐,成为了他们一生中独一无二的情感。
顾名思义,烂泥沟村在一个山洼洼里,路烂田烂可是人却勤劳。这里离石桥乡大约两公里,石桥河的上游从易斗山发源,流经九道拐、陈龙坪、烂泥沟,穿过石桥乡政府所在地关帝庙,往下游到孙家湾、李宦寺、谢家坝、灵泉洞,可以说石桥河是石桥人的母亲河,滋润着这一方水土,养育着这一方百姓。烂泥沟的“烂”与沟里的土质和水涝有关,可能是祖祖辈辈出淤疏河,捞出来的淤泥肥沃了整个沟里的田地,可是这里的路却不好,沟里的人害怕下雨,汤汤水水满沟流,稀稀洼洼到处放,等到天气放晴,自家田里的水稻可能去了人家地里,刚刚冒出嫩芽的小麦可能被连根冲进了石桥河里。如果是一年前,吃着大锅饭,“和稀泥”挣下的工分比挑大粪的还多。
可是富顺的思绪却要回到六年前。
1974年8月,烂泥沟刘家大院的几个孩子嚎啕大哭,妇女们忙做一团,男人们也都没有到生产队报到干活。西屋里的刘木匠憋足了最后一口气,喊着富强、富顺、富家的名字,大哥13岁,富顺6岁,弟弟才3岁。
老刘木匠踹着粗气,把富强叫到了跟前。他知道自己时日不多,公社和大队的大夫都不愿再登门看病,每天咽下的几口米汤让他残喘着。
“你要照顾两个弟弟,你娘死得早,后娘生了富家也死了。我对不起她们……一定是……是……是你娘把我招去了。富家是你后娘生的,他还小……你和……和富顺一定要……要……”
“爹……爹……”三个孩子哭着一团。
坚强的富强抱住两个弟弟:“顺娃儿、家娃儿,莫哭了……娘走了我都能把你们带好,爹走了我也能把你们带大,还有伯伯和叔叔,他们不得不管我们。爹,你放心,我就是给生产队当牛做马,我也要把顺娃儿、家娃儿拉扯大!”
 ... -->>
富顺牵着老黄牛走在回家的路上,单薄的肩膀上扛着重重的铁犁,料峭的春风吹拂在他满是泥浆的脸上,黄牛的走在身后呼呼的出着大气,主人不知道在着急些什么,抓着牛鼻绳不停地往前走,但这却不是回家的路。
富顺心里空落落的,其实他宁愿不回家,不愿回到杨家。在一个三岔路口停了下来,把黄牛栓到空地,爬上了一块大石头,他知道,眼前的有一条路通往石桥公社,从公社在走上一个钟头就是烂泥沟。
烂泥沟是石桥公社的一个大队,石桥公社有十三个大队:旱田岭、谢家坝、杨家湾、关帝庙、新庙子、烂泥沟、易斗山、李宦寺、九道拐、灵泉洞、马脑壳、陈龙坪、孙家湾。大队的名称在解放后都有了变化,但人们却总是习惯叫老地名,它要不承载着族人的血缘,要不蕴含着自然景观的形态,也有的已经不知道由来了。而富顺能最为熟悉的,可能也就是杨家湾和烂泥沟了。烂泥沟是生他的地方,富顺在那里生长了8年,他看着父亲和大哥做了好多精巧的家具,三叔教会了他读书识字。
其实石桥公社还是一年前的叫法,现在叫石桥乡人民政府,以前的大队、生产队也相应的改名叫做村、组。但是习惯总是难以改变,在今后的很多年,老一辈总喜欢用以前的名字,或许那个时代赋予他们的使命和特殊的含义,还有那种集体劳作的苦与乐,成为了他们一生中独一无二的情感。
顾名思义,烂泥沟村在一个山洼洼里,路烂田烂可是人却勤劳。这里离石桥乡大约两公里,石桥河的上游从易斗山发源,流经九道拐、陈龙坪、烂泥沟,穿过石桥乡政府所在地关帝庙,往下游到孙家湾、李宦寺、谢家坝、灵泉洞,可以说石桥河是石桥人的母亲河,滋润着这一方水土,养育着这一方百姓。烂泥沟的“烂”与沟里的土质和水涝有关,可能是祖祖辈辈出淤疏河,捞出来的淤泥肥沃了整个沟里的田地,可是这里的路却不好,沟里的人害怕下雨,汤汤水水满沟流,稀稀洼洼到处放,等到天气放晴,自家田里的水稻可能去了人家地里,刚刚冒出嫩芽的小麦可能被连根冲进了石桥河里。如果是一年前,吃着大锅饭,“和稀泥”挣下的工分比挑大粪的还多。
可是富顺的思绪却要回到六年前。
1974年8月,烂泥沟刘家大院的几个孩子嚎啕大哭,妇女们忙做一团,男人们也都没有到生产队报到干活。西屋里的刘木匠憋足了最后一口气,喊着富强、富顺、富家的名字,大哥13岁,富顺6岁,弟弟才3岁。
老刘木匠踹着粗气,把富强叫到了跟前。他知道自己时日不多,公社和大队的大夫都不愿再登门看病,每天咽下的几口米汤让他残喘着。
“你要照顾两个弟弟,你娘死得早,后娘生了富家也死了。我对不起她们……一定是……是……是你娘把我招去了。富家是你后娘生的,他还小……你和……和富顺一定要……要……”
“爹……爹……”三个孩子哭着一团。
坚强的富强抱住两个弟弟:“顺娃儿、家娃儿,莫哭了……娘走了我都能把你们带好,爹走了我也能把你们带大,还有伯伯和叔叔,他们不得不管我们。爹,你放心,我就是给生产队当牛做马,我也要把顺娃儿、家娃儿拉扯大!”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