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小说网 www.90xsw.net,唐宫日常生活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这一次考试的成绩,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李治原本是想自己提题目的,但是事到临头,为了不激起世族出身的官员的反弹,最终还是按照礼部先前拟定的名次来,唯一不同的是,他按照殿试的成绩,自己在内心排了名,然后按照名次给予赏赐。有几个偏科严重,本在进士明经之外,但是在律法和田亩、经营上有特长的,也得到了赏赐。
“他们这次徇私的并不多,朕要找他们的把柄也不好找。”李治事后对着长孙颖嘟囔,“所以也就由着他们去了。只是我挑出的这些人,容后再做重用罢了。”
幸好这个时候没有不经过考试不能加入公务员队伍的条例,李治只要看上了人,想要封官还是很容易的。只是他能把人拉进去,站不站得住脚,却要靠那些人的本事了。
“若是徇私不多,证明礼部的官员还是恪尽职守的,陛下便不要再门户之见上着墨太多,以免偏颇。”长孙颖耐心劝慰道,她发现李治一直有这种毛病,若他不喜欢这个人,觉得这个人立身不正,便不会用。但实际上,这却是对于人才的一种极大浪费。总规划师说的好,黑猫白猫,只要能抓住老鼠的便是好猫。管朝廷官员出身的是寒族还是士族,属于长孙无忌阵营还是保皇党,只要是能吏,都要用。
被着长孙颖这么一浇冷水,李治却也缺了些兴头。他不再多辩,而是直接讲话题转到了别处,“不过经过这一试,朕却也真心觉得只有明经和进士两科真心有些少了。有些人对经义不擅,却有实干之才,漏之可惜,所以我准备再开算学,律学,农学,武举……”
李治当皇帝,自然会察觉到手下人手奇缺。但问题是每年考进来的进士却很多一时半会儿都找不到职位,只能慢慢排队等待。
对于李治来说,这个问题很难解,但是对于长孙颖来说,在见惯后世用人单位狂缺人而以百万计的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后,这问题简直是小儿科。
简单的来说,就是供需不平衡引起的。李治需要的人才类型科举考试无法满足,而科举考试选拔出的人才,却又是大唐机器消化不了的。
简明扼要点比喻就是,一家大公司大约只需要十个总监一个CEO,但是他的HR却招了一百个应届毕业的工商管理以当CEO为理想的应届大学毕业生,而他所需要的一千个技工却没有着落。因此无论是应聘者还是李治这个聘人的老板都感觉到非常痛苦。尤其是李治这个老板在没有被公司招录的简历中还找到了几分他所需要的技工人才,他想当然的都觉得自己的HR不合格,想要换掉。
但问题是,这种事情就算是换一千个HR也没办法解决。供需不对称而已。
以长孙颖的目光来看,古代的官员们太苦逼了,除了主业当官,主修玩弄心眼儿之外,辅修还得修一两门技术活才能当好这个官。例如她老爹长孙无忌,主业是宰相,辅修专业是法学专家;例如阎立本主业是当官,副业是画家、建筑家;例如像是张仲景这种,主业太守,副业大夫;至于像是张衡这种除了当官还兼任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的怪胎,虽然少矣,但却没有。
这个时候,还没有术业有专攻这个概念,所以每个官员都是多面手,既能玩宫斗的升级版权谋,又懂得兴修水利播种耕种治病救人绘画音乐……除了少数天才之外,大多数人都不可能完美的完成这一切。
所以,与其人人求全才,还不如在合适的地方放上偏才呢。
因此对于李治想要改革取士标准这点,长孙颖绝对赞成。只有门类宽了,人才才能广泛。不过设置专科的话,却觉得有些劳民伤财。
算数倒也罢了,工科、农科原本就是小门类,比小语种还小语种,专门为它设一科的话,不仅劳民伤财,而且一旦取不到人才,很容易被继任者废除。这就像是历史上的科举制,曾经很有一段时间百花齐放,但最后却都归为一种一样。原因很简单,考试的人少了,那门科目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所以就算是要改革,长孙颖也不建议李治在冲动的情况下一口气开一大堆,她建议直接把这些并为一项“杂科”,然后再建议他在进士及第之后,对着进士们实行“岗前培训”。
拜着白居易啰嗦所赐,长孙颖对着唐朝进士及第之后的生活还是略有了解,知道这个时代与明清不同,考中进士不等于马上做官,而是要等候待选,这个时间长达三四年。如果能不及,可以继续考制课,考中可以做官。但是除了少数考霸,大部分考生都要考完排队等授官。
这在于长孙颖看来,是十分浪费的。能考中进士的人,都是千军万马杀出来的聪明人,不敢紧让他们挑上担子为大唐的繁荣发光发热,而是让他们吃饱喝足成天不是逛平康里就是宴饮,这简直是极大的不可忍受的浪费。
所以,必须给这些人进行岗前培训,然后飞快的把他们踢出去工作。
在公司里呆过的人一般都知道,新毕业的人的确是不堪大用,但是只要经过简单的岗前培... -->>
这一次考试的成绩,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李治原本是想自己提题目的,但是事到临头,为了不激起世族出身的官员的反弹,最终还是按照礼部先前拟定的名次来,唯一不同的是,他按照殿试的成绩,自己在内心排了名,然后按照名次给予赏赐。有几个偏科严重,本在进士明经之外,但是在律法和田亩、经营上有特长的,也得到了赏赐。
“他们这次徇私的并不多,朕要找他们的把柄也不好找。”李治事后对着长孙颖嘟囔,“所以也就由着他们去了。只是我挑出的这些人,容后再做重用罢了。”
幸好这个时候没有不经过考试不能加入公务员队伍的条例,李治只要看上了人,想要封官还是很容易的。只是他能把人拉进去,站不站得住脚,却要靠那些人的本事了。
“若是徇私不多,证明礼部的官员还是恪尽职守的,陛下便不要再门户之见上着墨太多,以免偏颇。”长孙颖耐心劝慰道,她发现李治一直有这种毛病,若他不喜欢这个人,觉得这个人立身不正,便不会用。但实际上,这却是对于人才的一种极大浪费。总规划师说的好,黑猫白猫,只要能抓住老鼠的便是好猫。管朝廷官员出身的是寒族还是士族,属于长孙无忌阵营还是保皇党,只要是能吏,都要用。
被着长孙颖这么一浇冷水,李治却也缺了些兴头。他不再多辩,而是直接讲话题转到了别处,“不过经过这一试,朕却也真心觉得只有明经和进士两科真心有些少了。有些人对经义不擅,却有实干之才,漏之可惜,所以我准备再开算学,律学,农学,武举……”
李治当皇帝,自然会察觉到手下人手奇缺。但问题是每年考进来的进士却很多一时半会儿都找不到职位,只能慢慢排队等待。
对于李治来说,这个问题很难解,但是对于长孙颖来说,在见惯后世用人单位狂缺人而以百万计的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后,这问题简直是小儿科。
简单的来说,就是供需不平衡引起的。李治需要的人才类型科举考试无法满足,而科举考试选拔出的人才,却又是大唐机器消化不了的。
简明扼要点比喻就是,一家大公司大约只需要十个总监一个CEO,但是他的HR却招了一百个应届毕业的工商管理以当CEO为理想的应届大学毕业生,而他所需要的一千个技工却没有着落。因此无论是应聘者还是李治这个聘人的老板都感觉到非常痛苦。尤其是李治这个老板在没有被公司招录的简历中还找到了几分他所需要的技工人才,他想当然的都觉得自己的HR不合格,想要换掉。
但问题是,这种事情就算是换一千个HR也没办法解决。供需不对称而已。
以长孙颖的目光来看,古代的官员们太苦逼了,除了主业当官,主修玩弄心眼儿之外,辅修还得修一两门技术活才能当好这个官。例如她老爹长孙无忌,主业是宰相,辅修专业是法学专家;例如阎立本主业是当官,副业是画家、建筑家;例如像是张仲景这种,主业太守,副业大夫;至于像是张衡这种除了当官还兼任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的怪胎,虽然少矣,但却没有。
这个时候,还没有术业有专攻这个概念,所以每个官员都是多面手,既能玩宫斗的升级版权谋,又懂得兴修水利播种耕种治病救人绘画音乐……除了少数天才之外,大多数人都不可能完美的完成这一切。
所以,与其人人求全才,还不如在合适的地方放上偏才呢。
因此对于李治想要改革取士标准这点,长孙颖绝对赞成。只有门类宽了,人才才能广泛。不过设置专科的话,却觉得有些劳民伤财。
算数倒也罢了,工科、农科原本就是小门类,比小语种还小语种,专门为它设一科的话,不仅劳民伤财,而且一旦取不到人才,很容易被继任者废除。这就像是历史上的科举制,曾经很有一段时间百花齐放,但最后却都归为一种一样。原因很简单,考试的人少了,那门科目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所以就算是要改革,长孙颖也不建议李治在冲动的情况下一口气开一大堆,她建议直接把这些并为一项“杂科”,然后再建议他在进士及第之后,对着进士们实行“岗前培训”。
拜着白居易啰嗦所赐,长孙颖对着唐朝进士及第之后的生活还是略有了解,知道这个时代与明清不同,考中进士不等于马上做官,而是要等候待选,这个时间长达三四年。如果能不及,可以继续考制课,考中可以做官。但是除了少数考霸,大部分考生都要考完排队等授官。
这在于长孙颖看来,是十分浪费的。能考中进士的人,都是千军万马杀出来的聪明人,不敢紧让他们挑上担子为大唐的繁荣发光发热,而是让他们吃饱喝足成天不是逛平康里就是宴饮,这简直是极大的不可忍受的浪费。
所以,必须给这些人进行岗前培训,然后飞快的把他们踢出去工作。
在公司里呆过的人一般都知道,新毕业的人的确是不堪大用,但是只要经过简单的岗前培...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