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小说网 www.90xsw.net,重生明末当皇帝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这年夏天,玉米也成熟了。
北方各省因为养殖规模的增加,玉米种植面积也大幅度增加,很多都是把玉米当撑饲料来种植的农业公司。这年头玉米产量不是太高,这东西嘉靖年间就传入了大明,在大明的种植面积范围已经非常大了,几乎各省都有。
试验田中的玉米经过收割之后,亩产达到了630公斤,产量再度逆天,虽然相比后世的最高产量低了一半。
农业技术的进步,让此时的朱由校,有了大规模发展工业的底气。这些新的农业技术,已经紧锣密鼓的开始进入普及阶段。
铁路修建工人在天启十二年夏天已经突破了一百万人,并且参与建设的工人每个月都在以二三十万人的规模网上增加。
为了修建这些铁路,抽调了很多人力物力。大量的铁轨和枕木被运送到了工地,工人们铺设好路基之后,便将这些枕木和铁轨铺设了上去。
整个铁路干线,被迅速修建起来。
秋收之前,铁路就能修到东北黑龙江,而辽东夏收的粮食,已经开始用铁路往京城运了。
修往张家口的铁路也快要竣工了,这段铁路修建难度算是当前修建的铁路线当中最大的,不过在新式炸药的威力之下,成功的战胜了自然地形,硬生生将铁路修到了张家口。
通往张家口的铁路,还将修道草原明统区。只要铁路修到哪里,哪里就是大明能够牢牢掌控的疆土。
明统区的蒙古人即便是想要造反,也没有机会了。这几年下来,明统区的蒙古人小日子倒是过得不错,有付出劳动,也有得到收获。蒙古人愿意过这样的小日子,朝廷自然也乐意看到。
草原能稳定,能产出草原经济原材料。草场不被过度开发退化,只要能保障这几点就成功了。他们想要造反的话。朝廷随时能够通过铁路把兵力快速调过去镇压。而且现在这些蒙古牧民一个个有自己的草场和蒙古包、牛羊,脑子被驴踢了才去造反。
雪灾依旧是草原上的一大问题,不过有了铁路,朝廷救灾也比较容易,铁路是能够在雪地里运行的,除非是雪太大。
至于蒙古人是否占据草原,这一点并不重要。蒙古人在日后注定是打酱油的民族,只要被纳入大明的统治。就不可能分裂出去了。
这条修往草原的铁路,也将是朱由校发动对蒙战争的重要交通线。
而修往西域的铁路干线,估计则要天启十三年开春后才能修通,这样的进度已经让朱由校非常满意了。
关内的铁路干线则修建速度很快,因为关内不缺工人,铁路干线已经在天启十二年夏季就铺设到了山东、山西、河南,都与北京连接在了一起。
接下来就是要将这些铁路继续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密集的铁路网络。在这个没有汽车的年代,陆地上的运输效率要提高,那么只能靠铁路。
支线铁路测量、动工的活动正在紧锣密鼓的展开。铁路为工厂主和农场主们都带去了很大的利益,受益最大的还是工厂主,这意味着他们的商品可以销售到更远的市场。
大量的铁路建设活动。倒是让天启十二年北方经济没有那么冷淡,但是经济确实已经开始冷却、降温,浮躁的社会风气已经开始慢慢的沉淀。
相比之下,南方各省经济则更加萧条了,大量百姓开始选择移民或者前往本土新政地区谋生。
冶金业几乎全面完蛋,而纺织业方面,民间纺织业基本上也已经完蛋了。不过在天启十二年,松江府地区建成了第一座国有纺织厂,随后国有纺织厂开始迅速在松江府遍地开花的建设起来。
尽管南方各省没有开始改革。但是国有资本财团已经开始将轻工业往南方一些地区转移。
首先南方各省比较适合发展轻工业,同时随着国企商品大量涌入南方市场。也有了将产业向南转移的底气。
一些纺织女工重新上岗,不过纺织厂并不能提供太多的就业岗位。没有彻底改革之前,朝廷不可能在南方各省大规模展开建设,这钱砸进去,很容易被那些大资本商人圈走,资金循环的链条很容易断裂。
工厂向南转移,还是不能改变南方市场萧条的局面。
特别是长江流域人口密集的地区,农村自然经济在商品化经济的冲击下,开始大范围的崩溃。
但是对内部市场的开拓,并非以掠夺为目的,那些走向破产的农民和工人,还是可以通过民政局等渠道进行移民等等。
在对外贸易上,中南半岛的贸易局势基本上趋于稳定。安南战败,极大的震慑了暹罗(泰国),暹罗在大明的要求下,进步一的开放了商品市场和资本投资。同时暹罗与缅甸,都正式与大明签订了宗主国协议。
过去大明确实也是暹罗和缅甸的宗主国,但是没有明确的规定内容。只是进贡与赏赐的关系,具体义务、责任,以及如何做生意等等问题都没有规定。
这份宗主国协议签订之后,暹罗和缅甸在大明的霸权淫威之下,只能乖乖的开放商品市场和资本投资。
大明的商人可以畅通无阻的前往中南半岛做生意,商品也可以畅通无阻的通过商行、土著买办的模式卖到中南半岛各地,并且收购中南半岛各地的原材料、特产。
大明的国有资本财团已经直接开始在中南半岛进行投资了,这里的商品粮对大明来说已经越来越重要,特别是经过改革之后的北方各省,圈地运动十分高涨,大量农民离开了土地投入工业建设之中,需要更多的外部粮食输入。
至于大明南方各省,此时原材料种植规模就更加庞大了,这是南方各省唯一没有遭到冲击的产业。反倒因为工业的发展,销路比以前更好了。
只要是棉花,不愁卖不出去。只要是生丝。同样不愁卖。本土市场需求量随着发展不断扩大,而海外市场对丝绸的需求量也随着对海外贸易规模的增加而扩大。只有榨糖业遭到了较大的打击。台湾和南洋地区的蔗糖价格比传统本土区域的蔗糖成本要低,市场价格也更低,质量也更好,深受市场欢迎。
整个东亚,如今只有大明才有商品化蔗糖产业,这些商品化蔗糖出口到了中南半岛、朝鲜、日本、蒙古、非洲、中东、印度。
印度倒是有自己的蔗糖产业,不过价格比大明的蔗糖高。不过大明倒也没有大量出口这些蔗糖到印度... -->>
这年夏天,玉米也成熟了。
北方各省因为养殖规模的增加,玉米种植面积也大幅度增加,很多都是把玉米当撑饲料来种植的农业公司。这年头玉米产量不是太高,这东西嘉靖年间就传入了大明,在大明的种植面积范围已经非常大了,几乎各省都有。
试验田中的玉米经过收割之后,亩产达到了630公斤,产量再度逆天,虽然相比后世的最高产量低了一半。
农业技术的进步,让此时的朱由校,有了大规模发展工业的底气。这些新的农业技术,已经紧锣密鼓的开始进入普及阶段。
铁路修建工人在天启十二年夏天已经突破了一百万人,并且参与建设的工人每个月都在以二三十万人的规模网上增加。
为了修建这些铁路,抽调了很多人力物力。大量的铁轨和枕木被运送到了工地,工人们铺设好路基之后,便将这些枕木和铁轨铺设了上去。
整个铁路干线,被迅速修建起来。
秋收之前,铁路就能修到东北黑龙江,而辽东夏收的粮食,已经开始用铁路往京城运了。
修往张家口的铁路也快要竣工了,这段铁路修建难度算是当前修建的铁路线当中最大的,不过在新式炸药的威力之下,成功的战胜了自然地形,硬生生将铁路修到了张家口。
通往张家口的铁路,还将修道草原明统区。只要铁路修到哪里,哪里就是大明能够牢牢掌控的疆土。
明统区的蒙古人即便是想要造反,也没有机会了。这几年下来,明统区的蒙古人小日子倒是过得不错,有付出劳动,也有得到收获。蒙古人愿意过这样的小日子,朝廷自然也乐意看到。
草原能稳定,能产出草原经济原材料。草场不被过度开发退化,只要能保障这几点就成功了。他们想要造反的话。朝廷随时能够通过铁路把兵力快速调过去镇压。而且现在这些蒙古牧民一个个有自己的草场和蒙古包、牛羊,脑子被驴踢了才去造反。
雪灾依旧是草原上的一大问题,不过有了铁路,朝廷救灾也比较容易,铁路是能够在雪地里运行的,除非是雪太大。
至于蒙古人是否占据草原,这一点并不重要。蒙古人在日后注定是打酱油的民族,只要被纳入大明的统治。就不可能分裂出去了。
这条修往草原的铁路,也将是朱由校发动对蒙战争的重要交通线。
而修往西域的铁路干线,估计则要天启十三年开春后才能修通,这样的进度已经让朱由校非常满意了。
关内的铁路干线则修建速度很快,因为关内不缺工人,铁路干线已经在天启十二年夏季就铺设到了山东、山西、河南,都与北京连接在了一起。
接下来就是要将这些铁路继续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密集的铁路网络。在这个没有汽车的年代,陆地上的运输效率要提高,那么只能靠铁路。
支线铁路测量、动工的活动正在紧锣密鼓的展开。铁路为工厂主和农场主们都带去了很大的利益,受益最大的还是工厂主,这意味着他们的商品可以销售到更远的市场。
大量的铁路建设活动。倒是让天启十二年北方经济没有那么冷淡,但是经济确实已经开始冷却、降温,浮躁的社会风气已经开始慢慢的沉淀。
相比之下,南方各省经济则更加萧条了,大量百姓开始选择移民或者前往本土新政地区谋生。
冶金业几乎全面完蛋,而纺织业方面,民间纺织业基本上也已经完蛋了。不过在天启十二年,松江府地区建成了第一座国有纺织厂,随后国有纺织厂开始迅速在松江府遍地开花的建设起来。
尽管南方各省没有开始改革。但是国有资本财团已经开始将轻工业往南方一些地区转移。
首先南方各省比较适合发展轻工业,同时随着国企商品大量涌入南方市场。也有了将产业向南转移的底气。
一些纺织女工重新上岗,不过纺织厂并不能提供太多的就业岗位。没有彻底改革之前,朝廷不可能在南方各省大规模展开建设,这钱砸进去,很容易被那些大资本商人圈走,资金循环的链条很容易断裂。
工厂向南转移,还是不能改变南方市场萧条的局面。
特别是长江流域人口密集的地区,农村自然经济在商品化经济的冲击下,开始大范围的崩溃。
但是对内部市场的开拓,并非以掠夺为目的,那些走向破产的农民和工人,还是可以通过民政局等渠道进行移民等等。
在对外贸易上,中南半岛的贸易局势基本上趋于稳定。安南战败,极大的震慑了暹罗(泰国),暹罗在大明的要求下,进步一的开放了商品市场和资本投资。同时暹罗与缅甸,都正式与大明签订了宗主国协议。
过去大明确实也是暹罗和缅甸的宗主国,但是没有明确的规定内容。只是进贡与赏赐的关系,具体义务、责任,以及如何做生意等等问题都没有规定。
这份宗主国协议签订之后,暹罗和缅甸在大明的霸权淫威之下,只能乖乖的开放商品市场和资本投资。
大明的商人可以畅通无阻的前往中南半岛做生意,商品也可以畅通无阻的通过商行、土著买办的模式卖到中南半岛各地,并且收购中南半岛各地的原材料、特产。
大明的国有资本财团已经直接开始在中南半岛进行投资了,这里的商品粮对大明来说已经越来越重要,特别是经过改革之后的北方各省,圈地运动十分高涨,大量农民离开了土地投入工业建设之中,需要更多的外部粮食输入。
至于大明南方各省,此时原材料种植规模就更加庞大了,这是南方各省唯一没有遭到冲击的产业。反倒因为工业的发展,销路比以前更好了。
只要是棉花,不愁卖不出去。只要是生丝。同样不愁卖。本土市场需求量随着发展不断扩大,而海外市场对丝绸的需求量也随着对海外贸易规模的增加而扩大。只有榨糖业遭到了较大的打击。台湾和南洋地区的蔗糖价格比传统本土区域的蔗糖成本要低,市场价格也更低,质量也更好,深受市场欢迎。
整个东亚,如今只有大明才有商品化蔗糖产业,这些商品化蔗糖出口到了中南半岛、朝鲜、日本、蒙古、非洲、中东、印度。
印度倒是有自己的蔗糖产业,不过价格比大明的蔗糖高。不过大明倒也没有大量出口这些蔗糖到印度...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