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小说网 www.90xsw.net,异界西游之岛主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示反抗,然而水却是不可摧毁的。反之,最坚硬的石头也有被水击破的那一天。对于个人,朴素和自然是值得赞扬的。暴力应该被避免,人应当清心寡欲。人不应该改变世界,而是要尊重世界。对于政府,无为而治政策是最聪明的方针。通过更繁复的法制或是强制实行法制,通常是使事情便得更糟。高税赋和战争都和道家的哲学精神相违背。《道德经》的影响巨大。这本书的篇幅很短,中文不到6000字,但其思想的内涵却是极其丰富。在中国,虽然儒家思想是中国历代哲学的主流,不过儒家的哲学中吸收了道家的很多思想,儒家还是很尊重道家思想的。
太上老君是道教最高神之一,是三大超级神中的一位。老君的信仰,始于东汉。东汉的张陵(后来的张天师)设天师道,尊为老子为太上老君,后称“太上道德天尊”。谓其生于无始之时,无因而起,是万物之先,元气之先。
)折叠西出函谷关
春秋末年,老子驾一条青牛,拖一架木板车,向函谷关而去。函谷关守吏尹喜平日里喜好道学,颇有些道根。老子来之前,尹喜观星象、望气,就看见一股紫气从东方冉冉而来,他于是推算出必有真人要来。当老子驾牛车过关时,尹喜认定老子就是的真仙,就强留老子住了几天,并召来一些同事,共同聆听老子给他们讲经说道。老子盛情难却,还给尹喜留下了五千余字的“天书”,也就是后来著名的《道德经》。老子临别时告诉尹喜:要他一千天后,去到CD青羊肆去找他。其时,尹喜准时在青羊肆等待老子,只见老子骑着一头青牛,从空中而下。后来,传说老子就在那里度化尹喜得道成仙,并带他一起到西域向佛门弟子们传道去了。而在老子度化尹喜的地方,还留有一首诗:西出函关佛事拜,东来鲁国圣人参。
折叠老子演化说
太上老君
太上老君在中国信仰里,由历史名人而蜕化成的神明,最负盛名的要算这位太上老君了。单凭他的名头之大及地位之尊就可以证明:太上老君是中国道教最高神明之一,是三位超级神明中的一位;而它的人间形态老子是先秦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老庄学派的开创人,被奉之为道教的鼻祖。自然,历史人物的老子要“普通”,太上老君是得道后的神。老子生活在先秦的春秋末期,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过问题,他著有五千字的《老子》,此书被视为道家的开创之作及道教的经典。西汉伊始,道家学派黄老学派大兴,老子和黄帝受到了先前未有的祭祀,汉人对老子和黄帝的个人崇拜也逐渐达到顶峰,汉代宫廷开始出现祭祀黄老场面。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黄老学派开始走入民间,形成黄老道。老子本身的哲学理论加上汉朝子民的敬仰使得老子此时已为共识的神仙,东汉皇帝大张旗鼓去往老子庙祭祀,而老子之母的墓志铭亦说老子是道的化身。
东汉张陵继承老西汉的黄老道学,创立了五斗米道的教团,用黄老之术教化西蜀少数民族所信仰的宗教,于是老子自然而然成为新教团的教主。自佛教进入中原,这个和中国似曾相识的宗教使得汉朝士大夫普遍认为老子西去印度度化成佛陀。而刚刚传入中国的佛教,此时微不足道,更是迫切依附在道教上发展,西来传教的佛教徒也宣称老子是佛陀的老师。于是,老子化胡的说法成为当时的共识。汉魏时期,老子是早期道教教团组织的最高的神,之后由于一气化三清降为成熟教团中三清的第三位。
由老子演变而来的太上老君地位虽然不及元始天尊与灵宝天尊,但是仍受到非常高的敬奉,各地都有宫观奉祀。因为号“太清太上老君”,因此主祀他的宫观庙殿称他太清宫、太清殿、老君殿或老君庙。
太上老君,道教天神、教主。为三清之第三位。北魏前称:道德天尊,是道教最高神明“三清”。元末,化刘氏伯温顺天意助定朱氏江山。至民国初,与江西武功山,顺民意点化毛氏泽东以立新国。降8341,以应天数。
太上老君,屡世为王者之师。在商以前,老君即分身下降,随世立教,事竟则隐,故在世未有诞生之迹。至商十八世王阳甲践祚之十七年,老君自太清境分神化,托孕于玄妙玉女,经八十一年,于武丁九年二月十五日降生。这是最早关于老君诞生之迹的纪传。纪传说:周武王时老君仍为柱下史。号经成子,授道周公,乃游西极太秦,竺乾等国,号古先生。周昭王二十三年老君西过函谷关,度关令尹喜,授以道德五千言。前汉文帝时,老君降于陕河之滨,号河上公,亦曰河上丈人。汉成帝河平二年,老君降于琅琊曲阳,授于吉《太平经》。
后汉明帝元和二年,老君下降,授于吉真人一百八十戒。汉顺帝汉安元年,老君降于蜀山鹤鸣山,授天师张道陵,《正一盟盛》秘录;再降赐《太清中经》九百三十卷,符文七十卷。建康元年又授天师三洞众经及超度九祖斋直之法。北魏明皇帝神瑞二年,老君降于嵩山,授道士寇谦之《云中音诵新科之戒》;泰常二年又降赐符录七十卷。太武帝太平元年,老君降于嵩山,命寇谦之授帝以太平真君之号。唐高祖武德二年,老君降于羊角山,语吉善行,令奏闻云:“我帝祖也”。唐高宗龙朔二年,帝祠老君。乾封元年上尊号玄元皇帝。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故截止于宋。道教徒相信太上老君为至尊天神,常分身降世,无世不存,这是不可动摇的信仰,否则你就不是道教弟子,老子之徒。
太上心印经
太上智光烛照太虚独此真阳永劫长存手不妄动足不轻行目不外视耳不他听
口绝闲言心无妄想自朝至暮洗心涤虑无牵无挂更远累害制外养中退藏于密
惟慎幽独时时内观刻刻返照不离方寸惺惺常存守之不败寂而长照照而常寂
绵绵密密不二不息对境无心遇物不染常应常静无文无武动观自在静养中和
精神内蕴怡养谷神积至久久诚至明生了了常明如如自在纯乎以正默默合天
道教认为:心躁动不安之时,持念一〇八遍,可定心。亦可分二次持念,第一次七十二遍,第二次三十六遍。
折叠老君神咒
太上老君普在万芳道无不应三界之内六合之中顺之者吉逆之者凶
敕命一到雷霆随行弟子有难幸愿汝偕逢凶化吉化殃为祥急急如律令
折叠太上清心咒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
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
三者既悟,唯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
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名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即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诵此经万遍。此经是天人所习,不传下士。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子于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吾今于世,书而录之。上士悟之,升为天官;中士修之,南宫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长年。游行三界,升入金门。
左玄真人曰:学道之士,持诵此经,即得十天善神,拥护其神。然后玉符保神,金液炼形。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经,悟解之者,灾障不干,众圣护门。神升上界,朝拜高尊。功满德就,相感帝君。诵持不退,身腾紫云。
长生吉祥如意咒
太上老君慈恩福俱过往去化共赴龙华
急急如律令
折叠道德经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老子》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老子》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老子》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如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老子》第十一章~第八十一章请继续参考具体典籍。
老子在函谷关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上下共五千字。
《道德经》是后来的称谓,最初老子书称为《老子》而无《道德经》之名。其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此外,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
西出函关
太上老君
太上老君春秋末年,老子骑一青牛,从洛阳向函谷关而来。函谷关守吏尹喜平日里喜好道学,颇有些道根。老子来之前,尹喜观星象、望气,就看见一股紫气从东方冉冉而来,他于是推算出必有真人要来。当老子驾牛车过关时,尹喜认定老子就是那位真人,就挽留老子留下,希望老子在隐世前能给他们讲经说道,给后世留下著作。老子盛情难却,就给尹喜留下了史上有名的老子五千文,也就是后来著名的《道德经》。
老子临别时告诉尹喜:要他一千天后,去到CD青羊肆去找他。其时,尹喜准时在青羊肆等待老子,只见老子骑着一头青牛,从空中而下。后来,传说老子就在那里度化尹喜得道成仙,并带他一起到西域向佛门弟子们传道去了。而在老子度化尹喜的地方,还留有一首诗:
西出函关佛事拜,东来鲁国圣人参。
化胡为佛
老子化胡,老子在道教中是一位非常尊贵的神,被称为“太上老君”或“道德天尊”,认为他是创立道家思想和哲学的人。事实上,从历史的角度看,这只是当年佛教从印度西来,在文化上极度自信的中国人却很少有人相信,印度西来的佛教徒为了更好的让中国人接受佛教,在中国传教时自己编造“老子化胡”的故事,道教徒也欣然接受,后道教徒撰写《老子化胡经》。
老君殿
太上老君既然是道教尊神,肯定受到道家的崇奉,与此同时也得到汉族
民间的供奉,传说农历二月十五日则是太上老君的诞辰,许多道家学者都来到河南鹿邑县东关的太上老君台来朝拜。
骊山老君殿
道教宫观。在陕西省临潼县城南的骊山西绣岭第三峰上。原为唐代华之长生殿所在地,相传唐玄宗曾两次在此遇见太上老君降临,故称之为“降圣阁”、“朝元阁”。后殿内供奉太上老君,故名老君殿,昔时殿内所奉太上老君白玉雕像,造型细腻,刀法简练,神态逼真,栩栩如生,为唐代西域著名雕塑家元兄迦之作,今珍藏于陕西省博物馆内,殿内现供太上老君塑像,为近代所塑立。殿内窗明几净,环境清幽,殿外景色秀美,风光迷人。为陕西省重点道教开放宫观。
巍宝山老君殿
道教庙宇。在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境内的巍宝山前山。又名清微观、清霞观。相传其址为太上老君点化南诏王细奴逻之地,创建年代不详,初为南诏祭祀太上老君之所,清代康熙二十二年(1683),湖北武当山全真道士沈妙章建此大殿,殿内原供太上老君铜铸像,现改为泥塑像,白鬓胡须,神态自若,右手握羽毛扇,左陪祀郭天师,右陪祀张天师,上悬“大赤天宫”、“青霞再现”二匾额;殿左右房舍为道士食宿之所,左侧舍额悬“片石含青”匾,内藏《青霞观山场地界碑记》石碑一通,殿后有“老君打坐石”等名胜。
奉祀活动
道教宫观中的三清殿,都有太上老君之神像或神位。其神像常作一白须白发老翁,手执羽扇,居元始天尊之右侧位。在道教大型斋醮礼仪中,也均设有太上老君的神位,亦居元始天尊之右侧位。太上老君,即道德天尊之神诞日为农历二月十五日。道教以太上老君为教祖,是日大多举行祝诞聚会或祈福延寿道场。
示反抗,然而水却是不可摧毁的。反之,最坚硬的石头也有被水击破的那一天。对于个人,朴素和自然是值得赞扬的。暴力应该被避免,人应当清心寡欲。人不应该改变世界,而是要尊重世界。对于政府,无为而治政策是最聪明的方针。通过更繁复的法制或是强制实行法制,通常是使事情便得更糟。高税赋和战争都和道家的哲学精神相违背。《道德经》的影响巨大。这本书的篇幅很短,中文不到6000字,但其思想的内涵却是极其丰富。在中国,虽然儒家思想是中国历代哲学的主流,不过儒家的哲学中吸收了道家的很多思想,儒家还是很尊重道家思想的。
太上老君是道教最高神之一,是三大超级神中的一位。老君的信仰,始于东汉。东汉的张陵(后来的张天师)设天师道,尊为老子为太上老君,后称“太上道德天尊”。谓其生于无始之时,无因而起,是万物之先,元气之先。
)折叠西出函谷关
春秋末年,老子驾一条青牛,拖一架木板车,向函谷关而去。函谷关守吏尹喜平日里喜好道学,颇有些道根。老子来之前,尹喜观星象、望气,就看见一股紫气从东方冉冉而来,他于是推算出必有真人要来。当老子驾牛车过关时,尹喜认定老子就是的真仙,就强留老子住了几天,并召来一些同事,共同聆听老子给他们讲经说道。老子盛情难却,还给尹喜留下了五千余字的“天书”,也就是后来著名的《道德经》。老子临别时告诉尹喜:要他一千天后,去到CD青羊肆去找他。其时,尹喜准时在青羊肆等待老子,只见老子骑着一头青牛,从空中而下。后来,传说老子就在那里度化尹喜得道成仙,并带他一起到西域向佛门弟子们传道去了。而在老子度化尹喜的地方,还留有一首诗:西出函关佛事拜,东来鲁国圣人参。
折叠老子演化说
太上老君
太上老君在中国信仰里,由历史名人而蜕化成的神明,最负盛名的要算这位太上老君了。单凭他的名头之大及地位之尊就可以证明:太上老君是中国道教最高神明之一,是三位超级神明中的一位;而它的人间形态老子是先秦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老庄学派的开创人,被奉之为道教的鼻祖。自然,历史人物的老子要“普通”,太上老君是得道后的神。老子生活在先秦的春秋末期,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过问题,他著有五千字的《老子》,此书被视为道家的开创之作及道教的经典。西汉伊始,道家学派黄老学派大兴,老子和黄帝受到了先前未有的祭祀,汉人对老子和黄帝的个人崇拜也逐渐达到顶峰,汉代宫廷开始出现祭祀黄老场面。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黄老学派开始走入民间,形成黄老道。老子本身的哲学理论加上汉朝子民的敬仰使得老子此时已为共识的神仙,东汉皇帝大张旗鼓去往老子庙祭祀,而老子之母的墓志铭亦说老子是道的化身。
东汉张陵继承老西汉的黄老道学,创立了五斗米道的教团,用黄老之术教化西蜀少数民族所信仰的宗教,于是老子自然而然成为新教团的教主。自佛教进入中原,这个和中国似曾相识的宗教使得汉朝士大夫普遍认为老子西去印度度化成佛陀。而刚刚传入中国的佛教,此时微不足道,更是迫切依附在道教上发展,西来传教的佛教徒也宣称老子是佛陀的老师。于是,老子化胡的说法成为当时的共识。汉魏时期,老子是早期道教教团组织的最高的神,之后由于一气化三清降为成熟教团中三清的第三位。
由老子演变而来的太上老君地位虽然不及元始天尊与灵宝天尊,但是仍受到非常高的敬奉,各地都有宫观奉祀。因为号“太清太上老君”,因此主祀他的宫观庙殿称他太清宫、太清殿、老君殿或老君庙。
太上老君,道教天神、教主。为三清之第三位。北魏前称:道德天尊,是道教最高神明“三清”。元末,化刘氏伯温顺天意助定朱氏江山。至民国初,与江西武功山,顺民意点化毛氏泽东以立新国。降8341,以应天数。
太上老君,屡世为王者之师。在商以前,老君即分身下降,随世立教,事竟则隐,故在世未有诞生之迹。至商十八世王阳甲践祚之十七年,老君自太清境分神化,托孕于玄妙玉女,经八十一年,于武丁九年二月十五日降生。这是最早关于老君诞生之迹的纪传。纪传说:周武王时老君仍为柱下史。号经成子,授道周公,乃游西极太秦,竺乾等国,号古先生。周昭王二十三年老君西过函谷关,度关令尹喜,授以道德五千言。前汉文帝时,老君降于陕河之滨,号河上公,亦曰河上丈人。汉成帝河平二年,老君降于琅琊曲阳,授于吉《太平经》。
后汉明帝元和二年,老君下降,授于吉真人一百八十戒。汉顺帝汉安元年,老君降于蜀山鹤鸣山,授天师张道陵,《正一盟盛》秘录;再降赐《太清中经》九百三十卷,符文七十卷。建康元年又授天师三洞众经及超度九祖斋直之法。北魏明皇帝神瑞二年,老君降于嵩山,授道士寇谦之《云中音诵新科之戒》;泰常二年又降赐符录七十卷。太武帝太平元年,老君降于嵩山,命寇谦之授帝以太平真君之号。唐高祖武德二年,老君降于羊角山,语吉善行,令奏闻云:“我帝祖也”。唐高宗龙朔二年,帝祠老君。乾封元年上尊号玄元皇帝。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故截止于宋。道教徒相信太上老君为至尊天神,常分身降世,无世不存,这是不可动摇的信仰,否则你就不是道教弟子,老子之徒。
太上心印经
太上智光烛照太虚独此真阳永劫长存手不妄动足不轻行目不外视耳不他听
口绝闲言心无妄想自朝至暮洗心涤虑无牵无挂更远累害制外养中退藏于密
惟慎幽独时时内观刻刻返照不离方寸惺惺常存守之不败寂而长照照而常寂
绵绵密密不二不息对境无心遇物不染常应常静无文无武动观自在静养中和
精神内蕴怡养谷神积至久久诚至明生了了常明如如自在纯乎以正默默合天
道教认为:心躁动不安之时,持念一〇八遍,可定心。亦可分二次持念,第一次七十二遍,第二次三十六遍。
折叠老君神咒
太上老君普在万芳道无不应三界之内六合之中顺之者吉逆之者凶
敕命一到雷霆随行弟子有难幸愿汝偕逢凶化吉化殃为祥急急如律令
折叠太上清心咒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
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
三者既悟,唯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
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名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即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诵此经万遍。此经是天人所习,不传下士。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子于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吾今于世,书而录之。上士悟之,升为天官;中士修之,南宫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长年。游行三界,升入金门。
左玄真人曰:学道之士,持诵此经,即得十天善神,拥护其神。然后玉符保神,金液炼形。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经,悟解之者,灾障不干,众圣护门。神升上界,朝拜高尊。功满德就,相感帝君。诵持不退,身腾紫云。
长生吉祥如意咒
太上老君慈恩福俱过往去化共赴龙华
急急如律令
折叠道德经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老子》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老子》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老子》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如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老子》第十一章~第八十一章请继续参考具体典籍。
老子在函谷关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上下共五千字。
《道德经》是后来的称谓,最初老子书称为《老子》而无《道德经》之名。其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此外,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
西出函关
太上老君
太上老君春秋末年,老子骑一青牛,从洛阳向函谷关而来。函谷关守吏尹喜平日里喜好道学,颇有些道根。老子来之前,尹喜观星象、望气,就看见一股紫气从东方冉冉而来,他于是推算出必有真人要来。当老子驾牛车过关时,尹喜认定老子就是那位真人,就挽留老子留下,希望老子在隐世前能给他们讲经说道,给后世留下著作。老子盛情难却,就给尹喜留下了史上有名的老子五千文,也就是后来著名的《道德经》。
老子临别时告诉尹喜:要他一千天后,去到CD青羊肆去找他。其时,尹喜准时在青羊肆等待老子,只见老子骑着一头青牛,从空中而下。后来,传说老子就在那里度化尹喜得道成仙,并带他一起到西域向佛门弟子们传道去了。而在老子度化尹喜的地方,还留有一首诗:
西出函关佛事拜,东来鲁国圣人参。
化胡为佛
老子化胡,老子在道教中是一位非常尊贵的神,被称为“太上老君”或“道德天尊”,认为他是创立道家思想和哲学的人。事实上,从历史的角度看,这只是当年佛教从印度西来,在文化上极度自信的中国人却很少有人相信,印度西来的佛教徒为了更好的让中国人接受佛教,在中国传教时自己编造“老子化胡”的故事,道教徒也欣然接受,后道教徒撰写《老子化胡经》。
老君殿
太上老君既然是道教尊神,肯定受到道家的崇奉,与此同时也得到汉族
民间的供奉,传说农历二月十五日则是太上老君的诞辰,许多道家学者都来到河南鹿邑县东关的太上老君台来朝拜。
骊山老君殿
道教宫观。在陕西省临潼县城南的骊山西绣岭第三峰上。原为唐代华之长生殿所在地,相传唐玄宗曾两次在此遇见太上老君降临,故称之为“降圣阁”、“朝元阁”。后殿内供奉太上老君,故名老君殿,昔时殿内所奉太上老君白玉雕像,造型细腻,刀法简练,神态逼真,栩栩如生,为唐代西域著名雕塑家元兄迦之作,今珍藏于陕西省博物馆内,殿内现供太上老君塑像,为近代所塑立。殿内窗明几净,环境清幽,殿外景色秀美,风光迷人。为陕西省重点道教开放宫观。
巍宝山老君殿
道教庙宇。在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境内的巍宝山前山。又名清微观、清霞观。相传其址为太上老君点化南诏王细奴逻之地,创建年代不详,初为南诏祭祀太上老君之所,清代康熙二十二年(1683),湖北武当山全真道士沈妙章建此大殿,殿内原供太上老君铜铸像,现改为泥塑像,白鬓胡须,神态自若,右手握羽毛扇,左陪祀郭天师,右陪祀张天师,上悬“大赤天宫”、“青霞再现”二匾额;殿左右房舍为道士食宿之所,左侧舍额悬“片石含青”匾,内藏《青霞观山场地界碑记》石碑一通,殿后有“老君打坐石”等名胜。
奉祀活动
道教宫观中的三清殿,都有太上老君之神像或神位。其神像常作一白须白发老翁,手执羽扇,居元始天尊之右侧位。在道教大型斋醮礼仪中,也均设有太上老君的神位,亦居元始天尊之右侧位。太上老君,即道德天尊之神诞日为农历二月十五日。道教以太上老君为教祖,是日大多举行祝诞聚会或祈福延寿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