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小说网 www.90xsw.net,明朝那些事儿(全)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在张居正管事的前十年,万历既不能执政,也不能管事,甚至喝酒胡闹都不行,但他还有一项基本的权利——娶老婆。
万历六年(1578),经李太后挑选,张居正认可,十四岁的万历娶了老婆,并册立为皇后。
不过对万历而言,这不是个太愉快的事情,因为这个老婆是指认的,什么偶然邂逅、自由恋爱都谈不上,某月某天,突然拉来一女的,无需吃饭看电影,就开始办手续,经过无数道繁琐程序仪式,然后正式宣告,从今以后,她就是你的老婆了。
包办婚姻,纯粹的包办婚姻。
虽然是凑合婚姻,但万历的运气还不错,因为他的这个老婆相当凑合。
万历皇后王氏,浙江人,属传统贤妻型,而且为人乖巧,定位明确,善于关键时刻抓关键人,进宫后皇帝都没怎么搭理,先一心一意服侍皇帝他妈,早请示、晚汇报,把老太太伺候好了,婆媳问题也就解决了。
此外,她还是皇帝的办公室主任,由于后来万历不上朝,喜欢在家里办公,公文经常堆得到处都是,她都会不动声色地加以整理,一旦万历找不着了,她能够立即说出公文放在何处,何时、由何人送入。在生活上,她对皇帝大人也是关怀备至,是优秀的秘书、老婆两用型人才。
这是一个似乎无可挑剔的老婆,除了一个方面——她生不出儿子。
古人有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虽说家里有一堆儿子,最后被丢到街上的也不在少数,但既然是古人云,大家就只好人云亦云,生不出儿子,皇后也是白搭。于是万历九年(1581)的时候,在李太后的授意下,万历下达旨意:命令各地选取女子,以备挑选。
其实算起来,万历六年(1578)两人结婚的时候,万历只有十四岁,到万历九年(1581)的时候,也才十七岁,连枪毙都没有资格,就逼着要儿子,似乎有点儿不地道。但这是一般人的观念,皇帝不是一般人,观念自然也要超前,生儿子似乎也得比一般人急。
但旨意传下去,被张居正挡了回来,并且表示,此令绝不可行。
不要误会,张先生的意思并非考虑民间疾苦,不可行,是行不通。
到底是首辅大人老谋深算,据说他刚看到这道旨意,便下断言:如按此令下达,决然无人可挑。
俗话说,一入侯门深似海,何况是宫门,辛辛苦苦养大的女儿送进去,就好比黄金周的旅游景点,丢进人堆就找不着了,谁也不乐意。那些出身名门、长相漂亮的自然不来,万一拉上来的都是些歪瓜裂枣,恶心了皇帝大人,这个黑锅谁来背?
可是皇帝不能不生儿子,不能不找老婆,既要保证数量,也要确保质量,毕竟你要皇帝大人将就将就,似乎也是勉为其难。
事情很难办,但在张居正大人的手中,就没有办不了的事,他脑筋一转,加了几个字:原文是“挑选入宫”,大笔一挥,变成了“挑选入宫,册封嫔妃”。
事情就这么解决了,因为说到底,入不入宫,也是个成本问题。万一进了宫啥也混不上,几十年没人管,实在不太值。在入宫前标明待遇,肯定级别,给人家个底线,自然就都来了。
这就是水平。
但连张居正都没想到,他苦心琢磨的这招,竟然还是没用上。
因为万历自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就在挑选嫔妃的圣旨下达后,一天,万历闲来无事,去给李太后请安。完事后,准备洗把脸,就叫人打盆水来。
水端来了,万历一边洗着手,一边四处打量,打量来,打量去,就打量上了这个端脸盆的宫女。
换在平常,这类人万历是一眼都不看的,现在不但看了,而且还越看越顺眼,顺眼了,就开始搭讪。
就搭讪的方式而言,皇帝和街头小痞子是没什么区别的,无非是你贵姓,哪里人,等等。但差异在于,小痞子搭完话,该干吗还干吗,皇帝就不同了。
几句话搭下来,万历感觉不错,于是乎头一热,就幸了。
皇帝非凡人,所以幸了之后的反应也不同于凡人,不用说什么一时冲动之类的话,拍拍屁股就走人了。不过,万历还算厚道,临走时,赏赐她一副首饰。这倒也未必是他有多大觉悟,而是宫里的规定:但凡临幸,必赐礼物。
因为遵守这个规定,他后悔了很多年。
就万历而言,这是一件小事,皇帝嘛,幸了就幸了,感情是谈不上的,事实上,此人姓甚名谁,他都未必记得。
这个宫女姓王,他很快就将牢牢记住。因为在不久之后,王宫女意外地发现,自己怀孕了。
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到了万历那里,他非但不高兴,反而对此守口如瓶,绝口不提。
因为王宫女地位低,且并非什么沉鱼落雁之类的人物,一时兴起而已,万历不打算认这账,能拖多久是多久。
但这位仁兄明显打错了算盘,上朝可以拖,政务可以拖,怀孕拖到最后,是要出人命的。
随着王宫女的肚子一天天大起来,知道这件事的人也一天天多起来,最后,太后知道了。
于是,她叫来了万历,向他询问此事。
万历的答复是沉默,他沉默的样子,很有几分流氓的风采。
然而,李太后对付此类人物,一向颇有心得,当年如高拱、张居正之类的老手都应付过去了,刚入行的新流氓万历自然不在话下。既然不说话,就接着问。
装哑巴是行不通了,万历随口打哈哈,就说没印象了,打算死不认账。
万历之所以有恃无恐,是因为这种事一般都是你知我知,现场没有证人,即使有证人,也不敢出来(偷窥皇帝,是要命的)。
他这种穿上裤子就不认人的态度彻底激怒了李太后,于是,她找来了证人。
这个证人的名字,叫“内起居注”。
在古代文书中,起居注是皇帝日常言行的记录,比如今天干了多少活,去了多少地方,是第一手的史料来源。
但起居注记载的,只是皇帝的外在工作情况,是大家都能看见的,而大家看不见的那部分,就是内起居注。
内起居注记载的,是皇帝在后宫中的生活情况,比如去到哪里,和谁见面,干了些什么。当然,鉴于场所及皇帝工作内容的特殊性,其实际记录者不是史官,而是太监。所谓外表很天真,内心很暴力,只要翻一翻内外两本起居注,基本都能搞清楚。
由于具有生理优势,太监可以出入后宫,干这类事情也方便得多,皇帝到哪里,就跟到哪里(当然,不宜太近),皇帝进去开始工作,太监在外面等着,等皇帝出来,就开始记录:某年某月某日,皇帝来到某后妃处,某时进,某时出,特此记录,存入档案。
皇帝工作,太监记录,这是后宫的优良传统。事实证明,这一规定是极其有效,且合理的。
因为后宫人太多,皇帝也不记数,如王宫女这样的邂逅,可谓比比皆是。实际上,皇帝乱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乱搞之后的结果。
如果宫女或后妃恰好怀孕,生下了孩子,这就是龙种,要是儿子,没准就是下一任皇帝,万一到时没有原始记录,对不上号,那就麻烦了。
所以记录工作十分重要。
但这项工作,还有一个漏洞,因为事情发生的时候,只有皇帝、太监、后妃(宫女)三人在场,事后一旦有了孩子,后妃自然一口咬定,是皇帝干的,而皇帝一般都不记得是不是自己干的。
最终的确定证据,就是太监的记录。但问题在于,太监也是人,也可能被人收买,如果后妃玩花样,或是皇帝不认账,太监没有公信力。
所以宫中规定,皇帝工作完毕,要送给当事人一件物品,而这件物品,就是证据。
李太后拿出了内起居注,翻到了那一页,交给了万历。
一切就此真相大白,万历只能低头认账。
万历十年(1582),上车补票的程序完成,王宫女的地位终于得到了确认,她挺着大肚子,接受了恭妃的封号。
两个月后,她不负众望,生下了一个儿子,是为万历长子,取名朱常洛。
消息传来,举国欢腾,老太太高兴,大臣们也高兴,唯一不高兴的,就是万历。
因为他对这位恭妃,并没有太多的感情,对这个意外出生的儿子,自然也谈不上喜欢。更何况,此时他已经有了德妃。
德妃,就是后世俗称的郑贵妃,北京大兴人,万历初年(约1573)进宫,颇得皇帝喜爱。
在后来的许多记载中,这位郑贵妃被描述成一个相貌妖艳、阴狠毒辣的女人,但在我看来,相貌妖艳还有可能,阴狠毒辣实在谈不上。在此后几十年的后宫斗争中,此人手段之拙劣,脑筋之愚蠢,反应之迟钝,实在令人发指。
综合史料分析,其智商水平,也就能到菜市场骂个街而已。
可是万历偏偏就喜欢这个女人,经常前去留宿,而郑妃的肚子也相当争气,万历十一年(1583)生了个女儿,虽然不能接班,但万历很高兴,竟然破格提拔,把她升为了贵妃。
这是一个不祥的先兆,因为在后宫中,贵妃的地位要高于其他妃嫔,包括生了儿子的恭妃。
而这位郑贵妃的个人素养也实在很成问题,当上了后妃领导后,除了皇后,谁都瞧不上,特别是恭妃,经常被她称做老太婆。横行宫中,专横跋扈,十分好斗。
难能可贵的是,贵妃同志不但特别能战斗,还特别能生。万历十四年(1586),她终于生下了儿子,取名朱常洵。
这位朱常洵,就是后来的福王。按郑贵妃的想法,有万历当靠山,这孩子生出来,就是当皇帝的,但她做梦也想不到,几十年后,自己这个宝贝儿子会死在屠刀之下,挥刀的人,名叫李自成。
但在当时,这个孩子的出生,确实让万历欣喜异常。他本来就不喜欢长子朱常洛,打算换人,现在替补来了,怎能不高兴?
然而,他很快就将发现,皇帝说话,不一定算数。
吸取了以往一百多年里,自己的祖辈与言官大臣斗争的丰富经验,万历没敢过早暴露目标,绝口不提换人的事,只是静静地等待时机成熟,再把生米煮成熟饭。
可还没等米下锅,人家就打上门来了,而且还不是言官。
万历十四年三月,内阁首辅申时行上奏:望陛下早立太子,以定国家之大计,固千秋之基业。
老狐狸就是老狐狸,自从郑贵妃生下朱常洵,申时行就意识到了隐藏的危险,他知道,自己的这个学生想干什么。
凭借多年的政治经验,他也很清楚,如果这么干了,迎面而来的,必定是史无前例的惊涛骇浪。从此,朝廷将永无宁日。
于是他立即上疏,希望万历早立长子,言下之意是,我知道你想干吗,但这事不能干,你趁早断了这念头,早点儿洗了睡吧。
其实申时行的本意,倒不是要干涉皇帝的私生活:立谁都好,又不是我儿子,与我何干?之所以提早打预防针,实在是出于好心,告诉你这事干不成,早点儿收手,免得到时受苦。
可是他的好学生似乎打定主意,一定要吃苦,收到奏疏,只回复了一句话:
“长子年纪还小,再等个几年吧。”
学生如此不开窍,申时行只得叹息一声,扬长而去。
但这一次,申老师错了,他低估了对方的智商。事实上,万历十分清楚这封奏疏的隐含意义。只是在他看来,皇帝毕竟是皇帝,大臣毕竟是大臣,能坚持到底,就是胜利。此即所谓,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但一般说来,没事上山找老虎玩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打猎,一种是自尽。
话虽如此,万历倒也不打无把握之仗,在正式亮出匕首之前,他决定玩一个花招。
万历十四年三月,万历突然下达谕旨:郑贵妃劳苦功高,升任皇贵妃。
消息传来,真是粪坑里丢炸弹,分量十足,朝廷上下议论纷纷,群情激愤。
因为在后宫中,皇贵妃仅次于皇后,算第二把手,且历朝历代,能获此殊荣者少之又少(生下独子或在后宫服务多)。
按照这个标准,郑贵妃是没戏的。因为她入宫不长,且皇帝之前已有长子,没啥突出贡献,无论怎么算都轮不到她。
万历突然来这一招,真可谓是煞费苦心,首先可以借此提高郑贵妃的地位,子以母贵,母亲是皇贵妃,儿子的名分也好办。其次还能借机试探群臣的反应,今天我提拔孩子他妈,你们同意了,后天我就敢提拔孩子,咱们慢慢来。
算盘打得很好,可惜只是掩耳盗铃。
要知道,在朝廷里混事的这帮人,个个都不简单:老百姓家的孩子,辛辛苦苦读几十年书,考得死去活来,进了朝廷,再被踩个七荤八素,这才修成正果。生肖都是属狐狸的
,嗅觉极其灵敏,擅长见风使舵、无事生非,皇帝玩的这点儿小把戏,在他们面前也就是个笑话,傻子才看不出来。
更为难得的是,明朝的大臣们不但看得出来,还豁得出去,第一个出头的,是户部给事中姜应麟。
相对而言,这位仁兄还算文明,不说粗话,也不骂人,摆事实、讲道理:
“皇帝陛下,听说您要封郑妃为皇贵妃,我认为这是不妥的。恭妃先生皇长子,郑妃生皇三子(中间还有一个,夭折了),先来后到,恭妃应该先封。如果您主意已定,一定要封,也应该先封恭妃为贵妃,再封郑妃皇贵妃,这样才算合适。
“此外,我还认为,陛下应该尽早立皇长子为太子,这样天下方才能安定。”
万历再一次愤怒了。这可以理解,苦思冥想几天,好不容易想出个绝招,自以为得意,没想到人家不买账,还一言点破自己的真实意图,实在太伤自尊。
为挽回面子,他随即下令,将姜应麟免职外放。
好戏就此开场,一天后,吏部员外郎沈璟上疏,支持姜应麟,万历二话不说,撤了他的职。几天后,吏部给事中杨廷相上疏,支持姜应麟、沈璟,万历对其撤职处理。又几天后,刑部主事孙如法上疏,支持姜应麟、沈璟、杨廷相,万历同志不厌其烦,下令将其撤职发配。
在这场斗争中,明朝大臣们表现出了无畏的战斗精神,不怕降级,不怕撤职,不怕发配,个顶个地扛着炸药包往上冲,前仆后继,人越闹越多,事越闹越大,中央的官不够用了,地方官也上疏凑热闹,搞得一塌糊涂,乌烟瘴气。
然而,事情终究还是办成了,虽然无数人反对,无数人骂仗,郑贵妃还是变成了郑皇贵妃。
争得天翻地覆,该办的事还是办了,万历十四年三月,郑贵妃正式册封。
这件事情的成功解决给万历留下了这样一个印象:自己想办的事情,是能够办成的。
这是一个悲剧性的判断。
然而此后,在册立太子的问题上,万历确实消停了——整整消停了四年多,当然,不闹事,不代表不挨骂。事实上,在这四年里,言官们非常尽责,他们找到了新的突破口——皇帝不上朝,并以此为契机,在雒于仁等模范先锋的带领下,继续奋勇前进。
但总体而言,小事不断,大事没有,安定团结的局面依旧。
直到这历史性的一天:万历十八年(1590)正月初一。
解决雒于仁事件后,申时行再次揭开了盖子:
“臣等更有一事奏请。”
“皇长子今年已经九岁,朝廷内外都认为应册立为太子,希望陛下早日决定。”
在万历看来,这件事比雒于仁的酒色财气疏更头疼,于是他接过了申时行刚刚用过的铁锹,接着和稀泥:
“这个我自然知道。我没有嫡子(即皇后的儿子),长幼有序,其实郑贵妃也多次让我册立长子,但现在长子年纪还小,身体也弱,等他身体强壮些后,我才放心啊。”
这段话说得很有水平,按照语文学来分析,大致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先说自己没有嫡子,是说我只能立长子,然后又讲长幼有序,是说我不会插队,但说来说去,就是不说要立谁。接着又把郑贵妃扯出来,搞此地无银三百两。
最后语气一转,得出结论:虽然我只能立长子、不会插队,老婆也没有干涉此事,但考虑到儿子太小,身体太差,暂时还是别立了吧。
这招糊弄别人可能还行,对付申时行就有点儿滑稽了,和了几十年稀泥,哪排得上你小子?
于是申先生将计就计,说了这样一句话:
“皇长子已经九岁,应该出阁读书了,请陛下早日决定此事。”
这似乎是一件完全不相干的事情,但事实绝非如此,因为在明代,皇子出阁读书,就等于承认其为太子。申时行的用意非常明显:既然你不愿意封他为太子,那让他出去读书总可以吧,形式不重要,内容才是关键。
万历倒也不笨,他也不说不读书,只是强调人如果天资聪明,不读书也行。申时行马上反驳,说即使人再聪明,如果没有人教导,也是不能成才的。
就这样,两位仁兄从继承人问题到教育问题,你来我往,互不相让,闹到最后,万历烦了:
“我都知道了,先生你回去吧!”
话说到这个份儿上,也只好回去了,申时行离开了宫殿,向自己家走去。
然而,当他刚刚踏出宫门的时候,却听到了身后急促的脚步声。
申时行转身,看见了一个太监,他带来了皇帝的谕令:
“先不要走,我已经叫皇长子来了,先生你见一见吧。”
十几年后,当申时行在家撰写回忆录的时候,曾无数次提及这个不可思议的场景以及此后那奇特的一幕,终其一生,他也未能猜透万历的企图。
申时行不敢怠慢,即刻回到了宫中,在那里,他看见了万历和他的两个儿子,皇长子朱常洛,以及皇三子朱常洵。
但给他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却并非这两个皇子,而是此时万历的表情。没有愤怒,没有狡黠,只有安详与平和。
他指着皇长子,对申时行说:
“皇长子已经长大了,只是身体还有些弱。”
然后他又指着皇三子,说道:
“皇三子已经五岁了。”
接下来的,是一片沉默。
万历平静地看着申时行,一言不发,此时的他,不是一个酒色财气的昏庸之辈,不是一个暴跳如雷的使气之徒。
他是一个父亲,一个看着子女不断成长,无比欣慰的父亲。
申时行知道机会来了,于是他打破了沉默:
“皇长子年纪已经大了,应该出阁读书。”
万历的心意似乎仍未改变:
“我已经指派内侍教他读书。”
事到如今,只好豁出去了:
“皇上您在东宫的时候,才六岁,就已经读书了。皇长子此刻读书,已经晚了!”
万历的回答并不愤怒,却让人哭笑不得:
“我五岁就已能读书!”
申时行知道,在他的一生中,可能再也找不到一个更好的机会,去劝服万历,于是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
他上前几步,未经许可,便径自走到了皇长子的面前,端详片刻,对万历由衷地说道:
“皇... -->>
在张居正管事的前十年,万历既不能执政,也不能管事,甚至喝酒胡闹都不行,但他还有一项基本的权利——娶老婆。
万历六年(1578),经李太后挑选,张居正认可,十四岁的万历娶了老婆,并册立为皇后。
不过对万历而言,这不是个太愉快的事情,因为这个老婆是指认的,什么偶然邂逅、自由恋爱都谈不上,某月某天,突然拉来一女的,无需吃饭看电影,就开始办手续,经过无数道繁琐程序仪式,然后正式宣告,从今以后,她就是你的老婆了。
包办婚姻,纯粹的包办婚姻。
虽然是凑合婚姻,但万历的运气还不错,因为他的这个老婆相当凑合。
万历皇后王氏,浙江人,属传统贤妻型,而且为人乖巧,定位明确,善于关键时刻抓关键人,进宫后皇帝都没怎么搭理,先一心一意服侍皇帝他妈,早请示、晚汇报,把老太太伺候好了,婆媳问题也就解决了。
此外,她还是皇帝的办公室主任,由于后来万历不上朝,喜欢在家里办公,公文经常堆得到处都是,她都会不动声色地加以整理,一旦万历找不着了,她能够立即说出公文放在何处,何时、由何人送入。在生活上,她对皇帝大人也是关怀备至,是优秀的秘书、老婆两用型人才。
这是一个似乎无可挑剔的老婆,除了一个方面——她生不出儿子。
古人有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虽说家里有一堆儿子,最后被丢到街上的也不在少数,但既然是古人云,大家就只好人云亦云,生不出儿子,皇后也是白搭。于是万历九年(1581)的时候,在李太后的授意下,万历下达旨意:命令各地选取女子,以备挑选。
其实算起来,万历六年(1578)两人结婚的时候,万历只有十四岁,到万历九年(1581)的时候,也才十七岁,连枪毙都没有资格,就逼着要儿子,似乎有点儿不地道。但这是一般人的观念,皇帝不是一般人,观念自然也要超前,生儿子似乎也得比一般人急。
但旨意传下去,被张居正挡了回来,并且表示,此令绝不可行。
不要误会,张先生的意思并非考虑民间疾苦,不可行,是行不通。
到底是首辅大人老谋深算,据说他刚看到这道旨意,便下断言:如按此令下达,决然无人可挑。
俗话说,一入侯门深似海,何况是宫门,辛辛苦苦养大的女儿送进去,就好比黄金周的旅游景点,丢进人堆就找不着了,谁也不乐意。那些出身名门、长相漂亮的自然不来,万一拉上来的都是些歪瓜裂枣,恶心了皇帝大人,这个黑锅谁来背?
可是皇帝不能不生儿子,不能不找老婆,既要保证数量,也要确保质量,毕竟你要皇帝大人将就将就,似乎也是勉为其难。
事情很难办,但在张居正大人的手中,就没有办不了的事,他脑筋一转,加了几个字:原文是“挑选入宫”,大笔一挥,变成了“挑选入宫,册封嫔妃”。
事情就这么解决了,因为说到底,入不入宫,也是个成本问题。万一进了宫啥也混不上,几十年没人管,实在不太值。在入宫前标明待遇,肯定级别,给人家个底线,自然就都来了。
这就是水平。
但连张居正都没想到,他苦心琢磨的这招,竟然还是没用上。
因为万历自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就在挑选嫔妃的圣旨下达后,一天,万历闲来无事,去给李太后请安。完事后,准备洗把脸,就叫人打盆水来。
水端来了,万历一边洗着手,一边四处打量,打量来,打量去,就打量上了这个端脸盆的宫女。
换在平常,这类人万历是一眼都不看的,现在不但看了,而且还越看越顺眼,顺眼了,就开始搭讪。
就搭讪的方式而言,皇帝和街头小痞子是没什么区别的,无非是你贵姓,哪里人,等等。但差异在于,小痞子搭完话,该干吗还干吗,皇帝就不同了。
几句话搭下来,万历感觉不错,于是乎头一热,就幸了。
皇帝非凡人,所以幸了之后的反应也不同于凡人,不用说什么一时冲动之类的话,拍拍屁股就走人了。不过,万历还算厚道,临走时,赏赐她一副首饰。这倒也未必是他有多大觉悟,而是宫里的规定:但凡临幸,必赐礼物。
因为遵守这个规定,他后悔了很多年。
就万历而言,这是一件小事,皇帝嘛,幸了就幸了,感情是谈不上的,事实上,此人姓甚名谁,他都未必记得。
这个宫女姓王,他很快就将牢牢记住。因为在不久之后,王宫女意外地发现,自己怀孕了。
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到了万历那里,他非但不高兴,反而对此守口如瓶,绝口不提。
因为王宫女地位低,且并非什么沉鱼落雁之类的人物,一时兴起而已,万历不打算认这账,能拖多久是多久。
但这位仁兄明显打错了算盘,上朝可以拖,政务可以拖,怀孕拖到最后,是要出人命的。
随着王宫女的肚子一天天大起来,知道这件事的人也一天天多起来,最后,太后知道了。
于是,她叫来了万历,向他询问此事。
万历的答复是沉默,他沉默的样子,很有几分流氓的风采。
然而,李太后对付此类人物,一向颇有心得,当年如高拱、张居正之类的老手都应付过去了,刚入行的新流氓万历自然不在话下。既然不说话,就接着问。
装哑巴是行不通了,万历随口打哈哈,就说没印象了,打算死不认账。
万历之所以有恃无恐,是因为这种事一般都是你知我知,现场没有证人,即使有证人,也不敢出来(偷窥皇帝,是要命的)。
他这种穿上裤子就不认人的态度彻底激怒了李太后,于是,她找来了证人。
这个证人的名字,叫“内起居注”。
在古代文书中,起居注是皇帝日常言行的记录,比如今天干了多少活,去了多少地方,是第一手的史料来源。
但起居注记载的,只是皇帝的外在工作情况,是大家都能看见的,而大家看不见的那部分,就是内起居注。
内起居注记载的,是皇帝在后宫中的生活情况,比如去到哪里,和谁见面,干了些什么。当然,鉴于场所及皇帝工作内容的特殊性,其实际记录者不是史官,而是太监。所谓外表很天真,内心很暴力,只要翻一翻内外两本起居注,基本都能搞清楚。
由于具有生理优势,太监可以出入后宫,干这类事情也方便得多,皇帝到哪里,就跟到哪里(当然,不宜太近),皇帝进去开始工作,太监在外面等着,等皇帝出来,就开始记录:某年某月某日,皇帝来到某后妃处,某时进,某时出,特此记录,存入档案。
皇帝工作,太监记录,这是后宫的优良传统。事实证明,这一规定是极其有效,且合理的。
因为后宫人太多,皇帝也不记数,如王宫女这样的邂逅,可谓比比皆是。实际上,皇帝乱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乱搞之后的结果。
如果宫女或后妃恰好怀孕,生下了孩子,这就是龙种,要是儿子,没准就是下一任皇帝,万一到时没有原始记录,对不上号,那就麻烦了。
所以记录工作十分重要。
但这项工作,还有一个漏洞,因为事情发生的时候,只有皇帝、太监、后妃(宫女)三人在场,事后一旦有了孩子,后妃自然一口咬定,是皇帝干的,而皇帝一般都不记得是不是自己干的。
最终的确定证据,就是太监的记录。但问题在于,太监也是人,也可能被人收买,如果后妃玩花样,或是皇帝不认账,太监没有公信力。
所以宫中规定,皇帝工作完毕,要送给当事人一件物品,而这件物品,就是证据。
李太后拿出了内起居注,翻到了那一页,交给了万历。
一切就此真相大白,万历只能低头认账。
万历十年(1582),上车补票的程序完成,王宫女的地位终于得到了确认,她挺着大肚子,接受了恭妃的封号。
两个月后,她不负众望,生下了一个儿子,是为万历长子,取名朱常洛。
消息传来,举国欢腾,老太太高兴,大臣们也高兴,唯一不高兴的,就是万历。
因为他对这位恭妃,并没有太多的感情,对这个意外出生的儿子,自然也谈不上喜欢。更何况,此时他已经有了德妃。
德妃,就是后世俗称的郑贵妃,北京大兴人,万历初年(约1573)进宫,颇得皇帝喜爱。
在后来的许多记载中,这位郑贵妃被描述成一个相貌妖艳、阴狠毒辣的女人,但在我看来,相貌妖艳还有可能,阴狠毒辣实在谈不上。在此后几十年的后宫斗争中,此人手段之拙劣,脑筋之愚蠢,反应之迟钝,实在令人发指。
综合史料分析,其智商水平,也就能到菜市场骂个街而已。
可是万历偏偏就喜欢这个女人,经常前去留宿,而郑妃的肚子也相当争气,万历十一年(1583)生了个女儿,虽然不能接班,但万历很高兴,竟然破格提拔,把她升为了贵妃。
这是一个不祥的先兆,因为在后宫中,贵妃的地位要高于其他妃嫔,包括生了儿子的恭妃。
而这位郑贵妃的个人素养也实在很成问题,当上了后妃领导后,除了皇后,谁都瞧不上,特别是恭妃,经常被她称做老太婆。横行宫中,专横跋扈,十分好斗。
难能可贵的是,贵妃同志不但特别能战斗,还特别能生。万历十四年(1586),她终于生下了儿子,取名朱常洵。
这位朱常洵,就是后来的福王。按郑贵妃的想法,有万历当靠山,这孩子生出来,就是当皇帝的,但她做梦也想不到,几十年后,自己这个宝贝儿子会死在屠刀之下,挥刀的人,名叫李自成。
但在当时,这个孩子的出生,确实让万历欣喜异常。他本来就不喜欢长子朱常洛,打算换人,现在替补来了,怎能不高兴?
然而,他很快就将发现,皇帝说话,不一定算数。
吸取了以往一百多年里,自己的祖辈与言官大臣斗争的丰富经验,万历没敢过早暴露目标,绝口不提换人的事,只是静静地等待时机成熟,再把生米煮成熟饭。
可还没等米下锅,人家就打上门来了,而且还不是言官。
万历十四年三月,内阁首辅申时行上奏:望陛下早立太子,以定国家之大计,固千秋之基业。
老狐狸就是老狐狸,自从郑贵妃生下朱常洵,申时行就意识到了隐藏的危险,他知道,自己的这个学生想干什么。
凭借多年的政治经验,他也很清楚,如果这么干了,迎面而来的,必定是史无前例的惊涛骇浪。从此,朝廷将永无宁日。
于是他立即上疏,希望万历早立长子,言下之意是,我知道你想干吗,但这事不能干,你趁早断了这念头,早点儿洗了睡吧。
其实申时行的本意,倒不是要干涉皇帝的私生活:立谁都好,又不是我儿子,与我何干?之所以提早打预防针,实在是出于好心,告诉你这事干不成,早点儿收手,免得到时受苦。
可是他的好学生似乎打定主意,一定要吃苦,收到奏疏,只回复了一句话:
“长子年纪还小,再等个几年吧。”
学生如此不开窍,申时行只得叹息一声,扬长而去。
但这一次,申老师错了,他低估了对方的智商。事实上,万历十分清楚这封奏疏的隐含意义。只是在他看来,皇帝毕竟是皇帝,大臣毕竟是大臣,能坚持到底,就是胜利。此即所谓,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但一般说来,没事上山找老虎玩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打猎,一种是自尽。
话虽如此,万历倒也不打无把握之仗,在正式亮出匕首之前,他决定玩一个花招。
万历十四年三月,万历突然下达谕旨:郑贵妃劳苦功高,升任皇贵妃。
消息传来,真是粪坑里丢炸弹,分量十足,朝廷上下议论纷纷,群情激愤。
因为在后宫中,皇贵妃仅次于皇后,算第二把手,且历朝历代,能获此殊荣者少之又少(生下独子或在后宫服务多)。
按照这个标准,郑贵妃是没戏的。因为她入宫不长,且皇帝之前已有长子,没啥突出贡献,无论怎么算都轮不到她。
万历突然来这一招,真可谓是煞费苦心,首先可以借此提高郑贵妃的地位,子以母贵,母亲是皇贵妃,儿子的名分也好办。其次还能借机试探群臣的反应,今天我提拔孩子他妈,你们同意了,后天我就敢提拔孩子,咱们慢慢来。
算盘打得很好,可惜只是掩耳盗铃。
要知道,在朝廷里混事的这帮人,个个都不简单:老百姓家的孩子,辛辛苦苦读几十年书,考得死去活来,进了朝廷,再被踩个七荤八素,这才修成正果。生肖都是属狐狸的
,嗅觉极其灵敏,擅长见风使舵、无事生非,皇帝玩的这点儿小把戏,在他们面前也就是个笑话,傻子才看不出来。
更为难得的是,明朝的大臣们不但看得出来,还豁得出去,第一个出头的,是户部给事中姜应麟。
相对而言,这位仁兄还算文明,不说粗话,也不骂人,摆事实、讲道理:
“皇帝陛下,听说您要封郑妃为皇贵妃,我认为这是不妥的。恭妃先生皇长子,郑妃生皇三子(中间还有一个,夭折了),先来后到,恭妃应该先封。如果您主意已定,一定要封,也应该先封恭妃为贵妃,再封郑妃皇贵妃,这样才算合适。
“此外,我还认为,陛下应该尽早立皇长子为太子,这样天下方才能安定。”
万历再一次愤怒了。这可以理解,苦思冥想几天,好不容易想出个绝招,自以为得意,没想到人家不买账,还一言点破自己的真实意图,实在太伤自尊。
为挽回面子,他随即下令,将姜应麟免职外放。
好戏就此开场,一天后,吏部员外郎沈璟上疏,支持姜应麟,万历二话不说,撤了他的职。几天后,吏部给事中杨廷相上疏,支持姜应麟、沈璟,万历对其撤职处理。又几天后,刑部主事孙如法上疏,支持姜应麟、沈璟、杨廷相,万历同志不厌其烦,下令将其撤职发配。
在这场斗争中,明朝大臣们表现出了无畏的战斗精神,不怕降级,不怕撤职,不怕发配,个顶个地扛着炸药包往上冲,前仆后继,人越闹越多,事越闹越大,中央的官不够用了,地方官也上疏凑热闹,搞得一塌糊涂,乌烟瘴气。
然而,事情终究还是办成了,虽然无数人反对,无数人骂仗,郑贵妃还是变成了郑皇贵妃。
争得天翻地覆,该办的事还是办了,万历十四年三月,郑贵妃正式册封。
这件事情的成功解决给万历留下了这样一个印象:自己想办的事情,是能够办成的。
这是一个悲剧性的判断。
然而此后,在册立太子的问题上,万历确实消停了——整整消停了四年多,当然,不闹事,不代表不挨骂。事实上,在这四年里,言官们非常尽责,他们找到了新的突破口——皇帝不上朝,并以此为契机,在雒于仁等模范先锋的带领下,继续奋勇前进。
但总体而言,小事不断,大事没有,安定团结的局面依旧。
直到这历史性的一天:万历十八年(1590)正月初一。
解决雒于仁事件后,申时行再次揭开了盖子:
“臣等更有一事奏请。”
“皇长子今年已经九岁,朝廷内外都认为应册立为太子,希望陛下早日决定。”
在万历看来,这件事比雒于仁的酒色财气疏更头疼,于是他接过了申时行刚刚用过的铁锹,接着和稀泥:
“这个我自然知道。我没有嫡子(即皇后的儿子),长幼有序,其实郑贵妃也多次让我册立长子,但现在长子年纪还小,身体也弱,等他身体强壮些后,我才放心啊。”
这段话说得很有水平,按照语文学来分析,大致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先说自己没有嫡子,是说我只能立长子,然后又讲长幼有序,是说我不会插队,但说来说去,就是不说要立谁。接着又把郑贵妃扯出来,搞此地无银三百两。
最后语气一转,得出结论:虽然我只能立长子、不会插队,老婆也没有干涉此事,但考虑到儿子太小,身体太差,暂时还是别立了吧。
这招糊弄别人可能还行,对付申时行就有点儿滑稽了,和了几十年稀泥,哪排得上你小子?
于是申先生将计就计,说了这样一句话:
“皇长子已经九岁,应该出阁读书了,请陛下早日决定此事。”
这似乎是一件完全不相干的事情,但事实绝非如此,因为在明代,皇子出阁读书,就等于承认其为太子。申时行的用意非常明显:既然你不愿意封他为太子,那让他出去读书总可以吧,形式不重要,内容才是关键。
万历倒也不笨,他也不说不读书,只是强调人如果天资聪明,不读书也行。申时行马上反驳,说即使人再聪明,如果没有人教导,也是不能成才的。
就这样,两位仁兄从继承人问题到教育问题,你来我往,互不相让,闹到最后,万历烦了:
“我都知道了,先生你回去吧!”
话说到这个份儿上,也只好回去了,申时行离开了宫殿,向自己家走去。
然而,当他刚刚踏出宫门的时候,却听到了身后急促的脚步声。
申时行转身,看见了一个太监,他带来了皇帝的谕令:
“先不要走,我已经叫皇长子来了,先生你见一见吧。”
十几年后,当申时行在家撰写回忆录的时候,曾无数次提及这个不可思议的场景以及此后那奇特的一幕,终其一生,他也未能猜透万历的企图。
申时行不敢怠慢,即刻回到了宫中,在那里,他看见了万历和他的两个儿子,皇长子朱常洛,以及皇三子朱常洵。
但给他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却并非这两个皇子,而是此时万历的表情。没有愤怒,没有狡黠,只有安详与平和。
他指着皇长子,对申时行说:
“皇长子已经长大了,只是身体还有些弱。”
然后他又指着皇三子,说道:
“皇三子已经五岁了。”
接下来的,是一片沉默。
万历平静地看着申时行,一言不发,此时的他,不是一个酒色财气的昏庸之辈,不是一个暴跳如雷的使气之徒。
他是一个父亲,一个看着子女不断成长,无比欣慰的父亲。
申时行知道机会来了,于是他打破了沉默:
“皇长子年纪已经大了,应该出阁读书。”
万历的心意似乎仍未改变:
“我已经指派内侍教他读书。”
事到如今,只好豁出去了:
“皇上您在东宫的时候,才六岁,就已经读书了。皇长子此刻读书,已经晚了!”
万历的回答并不愤怒,却让人哭笑不得:
“我五岁就已能读书!”
申时行知道,在他的一生中,可能再也找不到一个更好的机会,去劝服万历,于是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
他上前几步,未经许可,便径自走到了皇长子的面前,端详片刻,对万历由衷地说道:
“皇...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