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小说网 www.90xsw.net,稀香记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陶家是青州望族,只这家子本也不是土生土长的青州人,乃是从京城迁来的。听闻陶家老太爷活着的时候也官至三品大员,只现下老太爷去世了,陶家交给陶大老爷和陶二老爷一道经营着,虽不似曾经风光,倒仍旧是青州这地头说得上话的人家。
陶家老太太旧年眼看着身子骨不行了,整日整日只能靠在榻上,昏迷的时候比醒着的多。这些事儿石安当地人都是知道的,因着陶老太太的病陶家还曾开了千里粥棚布施给水灾难民,只求上天保佑多饶老太太几年寿数。
听闻连开了三四个月,老太太虽仍是不见好儿,可也没撒手过去。后头才等来了一个贵人,听闻那贵人手头可有千金药书,能医疑难杂症,半月间陶老太太就能下地走路了,病也去了一半。陶家感念上天仁慈,千里粥棚连着搭到今时今日。附近的百姓听了陶家的名号谁不伸出个大拇指来,连赞陶家一家子孙都是孝顺慈悲的!
这日晌午,陶二太太正在屋里伺候着陶老太太用午膳。老太太虽说病好了,可这胃口仍旧是差的,一日也吃不下几粒米儿,送上来的菜色大多是原封不动地撤下来。
这可急坏了陶二太太,要说他们陶家二房荣光,全是靠着老太太撑着,老太太好了他们自然好,老太太不好了,他们二房便是说上天去也争不过大房。这陶家共是三房,具是陶老太太嫡出,只这三个儿子娶了媳妇,里头龃龉便愈来愈多,自然是瞧谁得了伺候的巧宗谁便得了好儿,哪个也不肯相让的。只二太太侍候的可心些,老太太便多让她服侍着。
不一会儿婢子便端上来一盅木香粥,二太太连忙亲手端了盛到老太太跟前,又拿勺子舀了想去喂老太太。老太太摆摆手,只道自家还不至于吃个粥菜也要人哄着喂。木香粥味道甘甜,又是入甘草汤焯过的,用了理气疏肝,健脾消滞,陶老太太吃着,嘴里头也渐渐有滋味了。
派人救治老太太的贵公子特意拿了这方子与了老太太,嘱咐了日日吃着才算能养生了。老太太每日便都要喝半盅这木香粥,又要加大几个红枣,吃着还能活血益气。
老太太用了不到半盅,外头婆子便在堂屋外面报道,府门外有京城的贵人来瞧老太太,说是老太太的亲戚。
陶家老太太初时还回不过味儿来,等反应过来了便激动地直打颤,当即抖抖索索地便要叫丫鬟给她更衣,她要亲自去接人。
陶二太太哪里能叫老太太接人呐?老太太这身子,连院门都走不出便要昏过去的,她敢叫老太太劳动半分这不是给大房的把柄好叫她来闹嘛!这大房的屁事儿不会干,可这读酸诗、会画画的女人口舌到底伶俐!见识过了,她也不敢再见识一遍。
二太太扶着老太太坐下,安抚道:“娘莫要急,我叫理正去门口接他们!接来了立马把人请来正院!您更衣插戴一番,也好想见!”
陶老太太想起自己一身便衣,见着故人也是失礼,何况还是长公主呢?也就给安抚下来,坐在官帽椅上想起什么又拉着陶二太太道:“叫理轩也去接人!这孩子是个极有孝心的,我那故人见了定然也喜欢!还不快去!……快啊!”
二太太面上含笑着赶紧转身吩咐了婆子,把大少爷和二少爷一道叫去接人,吩咐他们态度要恭敬些!
二太太心里头也不是滋味儿,她进门晚,生的却比大房的要早。她心里头得意着,这教孩子更是严厉着,只盼着这嫡出长孙子能给二房挣脸面。可这孩子就是不开窍啊!一板一眼的忒死板!老太太瞧了喜欢是喜欢,可还是更喜欢大房的理轩,不说旁人,便是二太太也要承认大房的生了个好儿子。
这头意姐儿和长公主总算是顶着锥帽从马车上头踩着婆子的背下来了。
赶了快两个月的路了,日日只能在马车上待着,在京城还好,听着外头的吆喝叫卖声倒是有趣儿,可出了城门便是满地的荒芜。长公主精神头不好,意姐儿也不能闹她,只好自己坐着和丫鬟打双陆,有时拿本书看着看着歪头便睡着了。这也不怪她,长公主向来不给她看话本子的,这次出门倒是给她备了一大箱子的之乎者也、四书五经、女则女训女四书,里头最有趣儿的也就只三四本游记了,快两个月的路程也快给她翻烂了。
陶理正和陶理轩对着二人行了礼,陶理正便抢在陶理轩前头,一步跨出要搀扶长公主,却被后头马车上下来急忙赶上来的贺姑姑挡开了,当是自家老太太呢!没规矩!
陶理正手足无措地站在她们身后,不是说要恭敬还要亲近嘛!他往日便是这么扶着祖母的啊……他眼瞧着二弟满面温文地引着那老太太和她身后的少女进了大门,又赶忙在后头跟着。
陶理轩一身鸦青色直缀,生得一副温和疏朗的好模样,润泽的音色缓缓地给长公主和意姐儿讲述几件不大不小的趣事儿,又跟长公主和意姐儿保持一臂之距。他晓得这京城来的女眷和青州的自然是不同的,青州女子多爽朗奔放,京城的女子多文雅内秀,故而说话做事儿虽有两分亲近,却还带着八分礼数在。
他瞧着意姐儿的锥帽给风吹歪了,她还不自觉,便温和出声道:“今日风也有些大,老太太和姑娘可归去加件披风御寒,... -->>
陶家是青州望族,只这家子本也不是土生土长的青州人,乃是从京城迁来的。听闻陶家老太爷活着的时候也官至三品大员,只现下老太爷去世了,陶家交给陶大老爷和陶二老爷一道经营着,虽不似曾经风光,倒仍旧是青州这地头说得上话的人家。
陶家老太太旧年眼看着身子骨不行了,整日整日只能靠在榻上,昏迷的时候比醒着的多。这些事儿石安当地人都是知道的,因着陶老太太的病陶家还曾开了千里粥棚布施给水灾难民,只求上天保佑多饶老太太几年寿数。
听闻连开了三四个月,老太太虽仍是不见好儿,可也没撒手过去。后头才等来了一个贵人,听闻那贵人手头可有千金药书,能医疑难杂症,半月间陶老太太就能下地走路了,病也去了一半。陶家感念上天仁慈,千里粥棚连着搭到今时今日。附近的百姓听了陶家的名号谁不伸出个大拇指来,连赞陶家一家子孙都是孝顺慈悲的!
这日晌午,陶二太太正在屋里伺候着陶老太太用午膳。老太太虽说病好了,可这胃口仍旧是差的,一日也吃不下几粒米儿,送上来的菜色大多是原封不动地撤下来。
这可急坏了陶二太太,要说他们陶家二房荣光,全是靠着老太太撑着,老太太好了他们自然好,老太太不好了,他们二房便是说上天去也争不过大房。这陶家共是三房,具是陶老太太嫡出,只这三个儿子娶了媳妇,里头龃龉便愈来愈多,自然是瞧谁得了伺候的巧宗谁便得了好儿,哪个也不肯相让的。只二太太侍候的可心些,老太太便多让她服侍着。
不一会儿婢子便端上来一盅木香粥,二太太连忙亲手端了盛到老太太跟前,又拿勺子舀了想去喂老太太。老太太摆摆手,只道自家还不至于吃个粥菜也要人哄着喂。木香粥味道甘甜,又是入甘草汤焯过的,用了理气疏肝,健脾消滞,陶老太太吃着,嘴里头也渐渐有滋味了。
派人救治老太太的贵公子特意拿了这方子与了老太太,嘱咐了日日吃着才算能养生了。老太太每日便都要喝半盅这木香粥,又要加大几个红枣,吃着还能活血益气。
老太太用了不到半盅,外头婆子便在堂屋外面报道,府门外有京城的贵人来瞧老太太,说是老太太的亲戚。
陶家老太太初时还回不过味儿来,等反应过来了便激动地直打颤,当即抖抖索索地便要叫丫鬟给她更衣,她要亲自去接人。
陶二太太哪里能叫老太太接人呐?老太太这身子,连院门都走不出便要昏过去的,她敢叫老太太劳动半分这不是给大房的把柄好叫她来闹嘛!这大房的屁事儿不会干,可这读酸诗、会画画的女人口舌到底伶俐!见识过了,她也不敢再见识一遍。
二太太扶着老太太坐下,安抚道:“娘莫要急,我叫理正去门口接他们!接来了立马把人请来正院!您更衣插戴一番,也好想见!”
陶老太太想起自己一身便衣,见着故人也是失礼,何况还是长公主呢?也就给安抚下来,坐在官帽椅上想起什么又拉着陶二太太道:“叫理轩也去接人!这孩子是个极有孝心的,我那故人见了定然也喜欢!还不快去!……快啊!”
二太太面上含笑着赶紧转身吩咐了婆子,把大少爷和二少爷一道叫去接人,吩咐他们态度要恭敬些!
二太太心里头也不是滋味儿,她进门晚,生的却比大房的要早。她心里头得意着,这教孩子更是严厉着,只盼着这嫡出长孙子能给二房挣脸面。可这孩子就是不开窍啊!一板一眼的忒死板!老太太瞧了喜欢是喜欢,可还是更喜欢大房的理轩,不说旁人,便是二太太也要承认大房的生了个好儿子。
这头意姐儿和长公主总算是顶着锥帽从马车上头踩着婆子的背下来了。
赶了快两个月的路了,日日只能在马车上待着,在京城还好,听着外头的吆喝叫卖声倒是有趣儿,可出了城门便是满地的荒芜。长公主精神头不好,意姐儿也不能闹她,只好自己坐着和丫鬟打双陆,有时拿本书看着看着歪头便睡着了。这也不怪她,长公主向来不给她看话本子的,这次出门倒是给她备了一大箱子的之乎者也、四书五经、女则女训女四书,里头最有趣儿的也就只三四本游记了,快两个月的路程也快给她翻烂了。
陶理正和陶理轩对着二人行了礼,陶理正便抢在陶理轩前头,一步跨出要搀扶长公主,却被后头马车上下来急忙赶上来的贺姑姑挡开了,当是自家老太太呢!没规矩!
陶理正手足无措地站在她们身后,不是说要恭敬还要亲近嘛!他往日便是这么扶着祖母的啊……他眼瞧着二弟满面温文地引着那老太太和她身后的少女进了大门,又赶忙在后头跟着。
陶理轩一身鸦青色直缀,生得一副温和疏朗的好模样,润泽的音色缓缓地给长公主和意姐儿讲述几件不大不小的趣事儿,又跟长公主和意姐儿保持一臂之距。他晓得这京城来的女眷和青州的自然是不同的,青州女子多爽朗奔放,京城的女子多文雅内秀,故而说话做事儿虽有两分亲近,却还带着八分礼数在。
他瞧着意姐儿的锥帽给风吹歪了,她还不自觉,便温和出声道:“今日风也有些大,老太太和姑娘可归去加件披风御寒,...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