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小说网 www.90xsw.net,七十二沽风情录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户人家,在城南府前街建有一处宅院,前后五进院落,连跨院有百十间房子。
上官月与张家兄弟年龄差不多,只是张老琬比上官月大两岁,上官月与张老琯同岁。三人小时侯常在一起玩耍,直至上官月被送去莆田张鸣桥家习武才分开。
张老琬幼时读书不多,大一些就随父经商,在经商方面十分的精明。跟着人出过几次洋,对出洋贸易极感兴趣。老父亡故后接过家中的生意时不过二十五六岁,渐渐在爪哇站稳了脚跟,而且在爪哇又续娶了一妻三妾,修建了宅院,经营着店铺和船厂、糖厂、酒厂,生意十分的火爆。其兄弟张老琯也善于经营,在广州、泉州、福州和漳州有大小十来处店铺,与哥哥配合着经营洋货。
两兄弟自幼与上官月交好,两家长相往来,如亲兄弟一般。上官月是当地有名的能工巧匠,张家船上的罗盘都是经上官月之手精心制作。后来上官家搬到九龙江边风灵巷,离张家远了些,但还是没断了来往。
张老琬近来没有消息,只有他的兄弟张老琯在家。这哥俩与上官月是多年好友,一别几个月,自是互道别后思念。张老琯只比上官月大几个月,见了面上官月对张老琯以二哥相称,老琯忙将上官月让进客厅,
“贤弟出去了有两三个月吧?刚回来么?”
“是啊,已是两个半月,昨日才刚到家,先到二哥这儿探望。”
说着,将手中提着的一竹篮物品递过去,
“这是兄弟自苏州带来的一点特产,请二哥尝尝。”
老琯接过来,笑着说:
“你我兄弟不要这么客气,还劳你这么惦着我。”
“这里面是洞庭碧螺春茶,二哥尝尝吧。”
张老琯将茶叶包打开看了看,闻了闻,
“唔,清香扑鼻,好茶叶!这茶是产自苏州么?”
“是,这茶产自苏州吴县,据说只有太湖中洞庭山产的茶才是正宗的碧螺春。你看这茶叶外形卷曲如毛螺。相传此茶在采摘时,采茶女将采下的茶叶放在胸口的衣襟之内,新鲜的茶叶由于得到体温的热气,散发出极浓的香味,被称为‘吓煞人香’。后来康熙皇帝南下来到苏州,驻跸太湖,苏州地方官进献当地这名茶‘吓煞人香’,得到皇上的赞赏,不过皇上嫌其名不雅,特赐名‘碧螺春’。”
张老琯微笑着将茶收起,
“这茶能得到皇上赞赏,必是上等好茶,那我可要好好尝尝此茶怎样?多谢贤弟所赐了。这趟苏州行可有收获么?”
“唉,我只是听说苏州有制作眼镜的作坊,所以才兴心去看一看,顺便去看看老友黄履庄。”
张老琯微微点点头,
“唔,我曾听你提起过这位黄老先生。”
“是,我也是有几年没见他了想借此顺便看看他。到了苏州转了转,看那里的制镜作坊倒是有几家,但技艺精湛的不多。后来黄履庄也说,在苏州孙家的铺子是多年的老铺子,制镜技艺精湛,但其老主人早已过世,只留下了一部论述制镜方法的书,叫《镜史》。正巧,在黄履庄那儿遇到孙家后人,就让他带着我看了孙家的制镜作坊,这才对制镜技术有了些认识,而且在孙家作坊,我有幸得到一部‘镜史’。”
看老琯将功夫茶沏好,拿起抿了一口接着说下去,
“听孙家后人说,孙家老主人名唤孙云球,英年早逝,听说四十年前故去时才三十二岁,活到今天才不过七十多岁,与黄履庄年纪相仿,而且与黄老是朋友。我跑这一趟可惜不能一睹其真容。这孙师傅钻研西方制镜术多年,又独自研究制作了望远之镜、放大之镜等几十种。所以才留下了这部论述制镜术的著作。据其后人说,此书还是在孙云球故去之后,由其母将书稿整理并亲自作序刊刻出版。”
张老琯听了也是连连摇头叹息,
“如此人才英年早逝,可惜了。”
二人感慨了一番。上官月这时才将来意说明,
“我这次来是为孩子读书之事。听说二哥这里的蒙馆请了个有名气的老夫子,我想将翠儿送来读书,不知行不行?”
张老琯连忙说:
“那还用说,翠儿就如我的女儿一样,三弟只管送来吧。”
上官月又接着说:
“只是我这趟出门回程时还救了个孩子,已收为义子,也要一块儿送来在此读书。”
说着又将在路上救下朱枚的经过告诉了老琯,老琯听了也是对上官月十分钦佩,
“难得三弟有如此善心,尽管送来便是,就是孩子们的午饭也不劳三弟操心,我这里自会安排。只是老夫子的束脩需当面与老夫子商议。”
张家的蒙馆请的老夫子姓高名翔,康熙四十年的秀才,考了多年再不曾中举,只得开蒙馆为生,已教了半辈子书,如今已是年近六旬,馆内现有六七个学生。将高老夫子请过来,上官月见这老夫子身量不高,十分的消瘦,已是满脸的皱纹,颌下留着稀稀拉拉的山羊胡子,不过两眼还是炯炯有神,说话的底气还是挺足。过来见过礼,向老夫子说明来意。老夫子倒是非常爽快,立时答应下来,
“明日就可以把公子和小姐送过来,我要看看他们的书念到何程度了,也好因材施教。”
上官月恭恭敬敬的对老夫子说:
“孩子尚幼小,赖老夫子多下工夫教导,有淘气之时尽管责打教训。”
“好,好,不劳东家叮嘱,我定然会严加管束孩子们的学习,有何不到之处还请东家谅解。”
与老夫子商量好,两个孩子定了一年十二两银子的束脩。自此枚儿、翠儿在此上学读书不提。
上官月夫妻俩又在两孩子放学后教他们习武练功,为的是强身健体,也是备一些防身之术。枚儿自到上官家,有雪莹照料,生活安定,吃得饱穿得暖,身体日渐恢复,小脸渐圆,身子板渐粗壮,俨然有了男子汉气概。
小兄妹俩每日一起到学堂读书,回来在父母的督导下习武练功。那时女人时兴缠足,但翠儿没有缠足,一是闽南一带水上人家居多,女人要上船,不能缠足,上官家又是习武之家,因此翠儿是一双天足。
这翠儿生性又活泼好动,读书之余一味的缠着枚儿比武打斗,上官枚拿起大哥哥的样子,处处让着翠儿这个小妹妹,每日处的倒是十分的欢乐,所以上官枚这时也暂时将家中的不幸放在了一边。见两个孩子日渐亲密,如亲兄妹一般,让上官月俩口儿看在眼里,心中也是十分高兴。
上官月每日自去打点自己的铺子。上官家的铺子有一招牌,上书“华阳老铺”,一溜三间门脸,一个后院,还有三间正房四间厢房,是作坊,院子搭着天棚,天棚下是烘炉,在这里打制船上用的锚具、锁链、农具等各类机械。
上官月跟前还有两个徒弟,二人都是本地人,大徒弟林四宝,二徒弟韩洋,既跟着上官月学铁器等诸般机械制作,又跟着上官月习武。二人都是二十刚出头,都是细腰乍背,又精明强干的壮小伙儿,已经拜师五六年时间。平时活计不多时只有这两个徒弟支撑着铺子,活计忙时也雇佣几个临时帮手。除了制作一些农活、水利等农用机械之外,诸如船上用的罗盘之类的精细器物,上官的铺子也可为船上制作。因为漳州是海运港口码头,附近又有不少造船的作坊,所以他这铺子的生意还是很兴旺的。上官月每日指导着两个徒弟劳作,遇到一些精细活儿时,也免不了自己亲自动手。
户人家,在城南府前街建有一处宅院,前后五进院落,连跨院有百十间房子。
上官月与张家兄弟年龄差不多,只是张老琬比上官月大两岁,上官月与张老琯同岁。三人小时侯常在一起玩耍,直至上官月被送去莆田张鸣桥家习武才分开。
张老琬幼时读书不多,大一些就随父经商,在经商方面十分的精明。跟着人出过几次洋,对出洋贸易极感兴趣。老父亡故后接过家中的生意时不过二十五六岁,渐渐在爪哇站稳了脚跟,而且在爪哇又续娶了一妻三妾,修建了宅院,经营着店铺和船厂、糖厂、酒厂,生意十分的火爆。其兄弟张老琯也善于经营,在广州、泉州、福州和漳州有大小十来处店铺,与哥哥配合着经营洋货。
两兄弟自幼与上官月交好,两家长相往来,如亲兄弟一般。上官月是当地有名的能工巧匠,张家船上的罗盘都是经上官月之手精心制作。后来上官家搬到九龙江边风灵巷,离张家远了些,但还是没断了来往。
张老琬近来没有消息,只有他的兄弟张老琯在家。这哥俩与上官月是多年好友,一别几个月,自是互道别后思念。张老琯只比上官月大几个月,见了面上官月对张老琯以二哥相称,老琯忙将上官月让进客厅,
“贤弟出去了有两三个月吧?刚回来么?”
“是啊,已是两个半月,昨日才刚到家,先到二哥这儿探望。”
说着,将手中提着的一竹篮物品递过去,
“这是兄弟自苏州带来的一点特产,请二哥尝尝。”
老琯接过来,笑着说:
“你我兄弟不要这么客气,还劳你这么惦着我。”
“这里面是洞庭碧螺春茶,二哥尝尝吧。”
张老琯将茶叶包打开看了看,闻了闻,
“唔,清香扑鼻,好茶叶!这茶是产自苏州么?”
“是,这茶产自苏州吴县,据说只有太湖中洞庭山产的茶才是正宗的碧螺春。你看这茶叶外形卷曲如毛螺。相传此茶在采摘时,采茶女将采下的茶叶放在胸口的衣襟之内,新鲜的茶叶由于得到体温的热气,散发出极浓的香味,被称为‘吓煞人香’。后来康熙皇帝南下来到苏州,驻跸太湖,苏州地方官进献当地这名茶‘吓煞人香’,得到皇上的赞赏,不过皇上嫌其名不雅,特赐名‘碧螺春’。”
张老琯微笑着将茶收起,
“这茶能得到皇上赞赏,必是上等好茶,那我可要好好尝尝此茶怎样?多谢贤弟所赐了。这趟苏州行可有收获么?”
“唉,我只是听说苏州有制作眼镜的作坊,所以才兴心去看一看,顺便去看看老友黄履庄。”
张老琯微微点点头,
“唔,我曾听你提起过这位黄老先生。”
“是,我也是有几年没见他了想借此顺便看看他。到了苏州转了转,看那里的制镜作坊倒是有几家,但技艺精湛的不多。后来黄履庄也说,在苏州孙家的铺子是多年的老铺子,制镜技艺精湛,但其老主人早已过世,只留下了一部论述制镜方法的书,叫《镜史》。正巧,在黄履庄那儿遇到孙家后人,就让他带着我看了孙家的制镜作坊,这才对制镜技术有了些认识,而且在孙家作坊,我有幸得到一部‘镜史’。”
看老琯将功夫茶沏好,拿起抿了一口接着说下去,
“听孙家后人说,孙家老主人名唤孙云球,英年早逝,听说四十年前故去时才三十二岁,活到今天才不过七十多岁,与黄履庄年纪相仿,而且与黄老是朋友。我跑这一趟可惜不能一睹其真容。这孙师傅钻研西方制镜术多年,又独自研究制作了望远之镜、放大之镜等几十种。所以才留下了这部论述制镜术的著作。据其后人说,此书还是在孙云球故去之后,由其母将书稿整理并亲自作序刊刻出版。”
张老琯听了也是连连摇头叹息,
“如此人才英年早逝,可惜了。”
二人感慨了一番。上官月这时才将来意说明,
“我这次来是为孩子读书之事。听说二哥这里的蒙馆请了个有名气的老夫子,我想将翠儿送来读书,不知行不行?”
张老琯连忙说:
“那还用说,翠儿就如我的女儿一样,三弟只管送来吧。”
上官月又接着说:
“只是我这趟出门回程时还救了个孩子,已收为义子,也要一块儿送来在此读书。”
说着又将在路上救下朱枚的经过告诉了老琯,老琯听了也是对上官月十分钦佩,
“难得三弟有如此善心,尽管送来便是,就是孩子们的午饭也不劳三弟操心,我这里自会安排。只是老夫子的束脩需当面与老夫子商议。”
张家的蒙馆请的老夫子姓高名翔,康熙四十年的秀才,考了多年再不曾中举,只得开蒙馆为生,已教了半辈子书,如今已是年近六旬,馆内现有六七个学生。将高老夫子请过来,上官月见这老夫子身量不高,十分的消瘦,已是满脸的皱纹,颌下留着稀稀拉拉的山羊胡子,不过两眼还是炯炯有神,说话的底气还是挺足。过来见过礼,向老夫子说明来意。老夫子倒是非常爽快,立时答应下来,
“明日就可以把公子和小姐送过来,我要看看他们的书念到何程度了,也好因材施教。”
上官月恭恭敬敬的对老夫子说:
“孩子尚幼小,赖老夫子多下工夫教导,有淘气之时尽管责打教训。”
“好,好,不劳东家叮嘱,我定然会严加管束孩子们的学习,有何不到之处还请东家谅解。”
与老夫子商量好,两个孩子定了一年十二两银子的束脩。自此枚儿、翠儿在此上学读书不提。
上官月夫妻俩又在两孩子放学后教他们习武练功,为的是强身健体,也是备一些防身之术。枚儿自到上官家,有雪莹照料,生活安定,吃得饱穿得暖,身体日渐恢复,小脸渐圆,身子板渐粗壮,俨然有了男子汉气概。
小兄妹俩每日一起到学堂读书,回来在父母的督导下习武练功。那时女人时兴缠足,但翠儿没有缠足,一是闽南一带水上人家居多,女人要上船,不能缠足,上官家又是习武之家,因此翠儿是一双天足。
这翠儿生性又活泼好动,读书之余一味的缠着枚儿比武打斗,上官枚拿起大哥哥的样子,处处让着翠儿这个小妹妹,每日处的倒是十分的欢乐,所以上官枚这时也暂时将家中的不幸放在了一边。见两个孩子日渐亲密,如亲兄妹一般,让上官月俩口儿看在眼里,心中也是十分高兴。
上官月每日自去打点自己的铺子。上官家的铺子有一招牌,上书“华阳老铺”,一溜三间门脸,一个后院,还有三间正房四间厢房,是作坊,院子搭着天棚,天棚下是烘炉,在这里打制船上用的锚具、锁链、农具等各类机械。
上官月跟前还有两个徒弟,二人都是本地人,大徒弟林四宝,二徒弟韩洋,既跟着上官月学铁器等诸般机械制作,又跟着上官月习武。二人都是二十刚出头,都是细腰乍背,又精明强干的壮小伙儿,已经拜师五六年时间。平时活计不多时只有这两个徒弟支撑着铺子,活计忙时也雇佣几个临时帮手。除了制作一些农活、水利等农用机械之外,诸如船上用的罗盘之类的精细器物,上官的铺子也可为船上制作。因为漳州是海运港口码头,附近又有不少造船的作坊,所以他这铺子的生意还是很兴旺的。上官月每日指导着两个徒弟劳作,遇到一些精细活儿时,也免不了自己亲自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