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小说网 www.90xsw.net,风起陇西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高。别说徐永,就连他的上司杨伟都无从得知烛龙的真实身份。
“其他的事情呢?你还能回忆起什么?”荀诩急切地问,目前关于烛龙的情报虽然略微丰富些,但还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东西。
徐永沉思了一会儿,再度犹豫地开口道:“在我来大汉的前四个月,郭刚曾经发函给杨伟,要求借调邓先的关系给他。”
荀诩迅速和杜弼、裴绪交换了一下视线,裴绪问道:“能详细谈谈这件事吗?”
“好,好,不过这全都是我的推测了。你们知道,邓先是江陵地区间军司马几年前在江州发展的内线,后来邓先随同李严来到汉中,江陵和他的联系开始变得困难。因此郭刚希望能将这条线也并入他的工作范围,毕竟陇西与汉中的联系要相对紧密。”
裴绪俯过头悄声对荀诩和杜弼说:“他说的是实情。根据李都护提供的档案,军谋司判断邓先早在江州任职的时候已经涉嫌泄露机密。”荀诩点了点头,亲自起身给徐永续上一杯水,然后示意他继续说。
“郭刚发给杨伟的函件我看到了,里面提到邓先在汉中可以得到当地协助,这将在疏浚子庆的工程中起到更大作用。我想这个‘当地协助’指的就是烛龙。”
“疏浚子庆?”荀诩不太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疏浚是曹魏的情报术语,意为针对敌方高级官员的拉拢。”杜弼沉着脸说,他若有所思。裴绪随即补充道:“我想起来了,‘子庆’应该是孟达的字。”
“孟达早在建兴六年就死了……这里的疏浚显然不是指他。”荀诩也觉察到了其中的一丝异味,他追问徐永,“那封信中还说了什么?”
“唔……我记得郭刚还提过,李严到达汉中以后,蜀汉整个官僚机构进行了调整,其结果是向着疏浚工程有利的一面发展,这会让当地协助更加有效率。”徐永说完以后,将杯子里的水再度一饮而尽,似是想起来了什么,瞪大眼睛道:“你们应该已经抓到邓先了吧,可以直接去问他啊。”
荀诩无奈地放下毛笔:“邓先已经在被捕后不久自尽了。”
“噢,原来是这样,那太遗憾了。”徐永的表情也随即灰暗下去,“但我说得确实都是真的,除此以外我确实不知道别的了。”
询问到此结束,阿社尔走进门来把徐永带回到他的卧室。
徐永走了以后,留在屋子里的三个人谁也没有说话,面色铁青。他们都精于情报工作,都从徐永这些模糊不清的证言里嗅出一丝危险的味道。
孟达孟子庆是蜀汉初期的一名将领,以反复无常而广为人知;他曾经背蜀降魏,然后又意图背魏投蜀汉,结果叛变前夕被司马懿杀死。郭刚以他的字来命名“疏浚”工程,显然是暗有所指。众所周知,孟达在蜀汉高层有一位最为亲密的朋友,就是李平。
军谋司的报告也指出——虽然其中可能掺杂着冯膺的偏见——如果没有拥有更高权限者的默许或者疏失,很难相信邓先会泄漏这么多的情报而不被发觉。邓先的直属上司,就是李平。
李平到达汉中的时间和郭刚接手邓先与“疏浚”工程的时间几乎一致,这几乎不可能是一个巧合。至于李平本身,他对于诸葛亮的不满也早已经流于表面,大小官员都心知肚明,动机很充分。
种种迹象都指向李平,他很有可能就是那个正在接受“疏浚”的高级将领。荀诩心中有数,诸葛丞相早已经提醒过他这一点——实际上荀诩被调回汉中的主要目的正是为了防范李平。
“那么,还是老问题,究竟谁是烛龙?”
杜弼首先开了腔,“从徐永最后的供词来看,烛龙在李严到达汉中后被调整到了一个更加有利于‘疏浚’的位置。我想烛龙现在的职务一定与李平联系密切,这是一条线索,我们应该从这方面入手去查一查…………你们两个怎么了?”
杜弼只顾阐发自己的看法,没注意裴绪和荀诩的脸色变得越来越难看了。其实他的看法也是荀诩和裴绪此时脑海中所想的,但杜弼并不了解荀诩的人际关系,他不知道这一推测会把荀诩的两名好友推上嫌疑名单的首位。
狐忠和成蕃。
他们两个人在李平到达汉中后分别担任他的参军与督军,完全符合这个条件。
荀诩心绪烦乱地搓动手指,仿佛想要把这些东西在指缝里挤碎。他从事内务工作已有数年,期间逮捕了无数人,但自己的好友变成嫌疑犯还是第一次。他忽然想起自己前任的一句话:“在靖安司眼中,只有敌人和伪装成自己人的敌人”,不禁有些心慌意乱。
这间屋子里他的级别最高,裴绪和杜弼都一言不发地看着他,等他发表自己的看法。荀诩犹豫再三,最终艰难地下了一个结论:
“这件事牵涉到高级官员,不能只偏听徐永的一面之辞。无论是李平还是烛龙,都得谨慎对待。”
杜弼对荀诩的反应有些惊讶,这种论调与他一贯行动派的风格不符合。杜弼提醒这位有点心不在焉的靖安司主管:“……可是,如果不尽快行动的话,恐怕会贻误时机。邓先的死可能会进一步刺激到李都护,让他接受烛龙的‘疏浚’,到那时候……”
接下来的话杜弼没有说下去,蜀汉丞相的副手叛逃,其严重性不需要他来提醒。
“我会提请诸葛丞相,看他们如何裁处;李都护的地位太高了,无论这一次“疏浚”是真是假,都势必会引发大乱子……”
荀诩干巴巴地驳回了杜弼的请求,他也不知道为什么。裴绪见状,把杜弼拉到一旁小声说了几句,杜弼听了先是一愣,然后会意地点了点头;他放慢脚步走到荀诩跟前,双臂撑在案几上,用混杂着严厉与信赖的眼神看着他,一字一顿地说:“我能理解你的心情,荀从事,但我也相信你能秉公处理。”
“我知道。”
这是荀诩此时唯一能想到的回答。
就在靖安司的三个人处于惶惑不安的心情中时,距离他们十几里以外的南郑城外却是一片肃然景象。
大约两千名中虎步兵营士兵与三百名青羌骑兵整齐地分列在南郑北门前的衢道两侧,盔明甲亮。第一排的士兵将牛皮木盾贴在腹部右侧,底部触地,与左右的盾牌边缘相接,形成两条连绵不断的灰黄盾墙;在他们身后,弩兵们将卸掉箭头的空膛“元戎”弩直立朝上,双手环抱;再后面则是刀兵与戟兵,一面写着“汉”字的金边大纛在队伍最前头迎风飘扬。
这么多士兵肃立于此,却是悄无声息,整个城外只能听见大纛翻卷的呼呼声,气氛凝重,似乎酝酿着杀机与战意。细心的人可以发现,这俨然是一副即将开拔的态势,但却少了仪幡、司戈鼎以及祭案等出征仪式必要的器具,甚至连香烛都没有预备。
忽然,一声嘹亮的鼓响自城头传来,两侧队伍仿佛受到激励似的同时扬起号角,两扇厚重的城门随即隆隆地缓慢开启。诸葛丞相、李平中都护和丞相府的其他几名重要官员从城内步行而出。除了诸葛亮以外,其他官员的朝服都穿得不甚整齐,许多人还带着惊讶的表情,似乎对这一次出征完全没有准备。
一辆几乎没有经过装饰的双辕马车开到了诸位官员身边,车夫一拉缰绳,两匹辕马乖巧地停住了脚步,丝毫不忙乱。诸葛亮来到马车边,拍了拍车边的枣木扶手,紧紧抿住嘴唇,神情肃然。数缕遮掩不住的银丝从头顶的罗巾下披下来,给这位老人增添了几分憔悴。
“丞相……”李平走上前一步,先正了正自己的冠子,然后代表他身后的官员问道:“您为何突然决定提前出兵?按预定计划,不是四月初方才正式出发吗?”
诸葛亮接过旁边侍卫递过来的鹤氅,一边披在身上一边从容回答:“曹魏大将军曹真刚刚在几天以前病死,魏国军方必然会产生一段时间的混乱,机不可失啊。”
“那丞相也该多等几日,现在粮草的运输调配计划还没做完,从汉中到祁山沿途的补给站也没齐备。”
“呵呵,这一次木牛流马已经列装部队,差额很快就可以补齐;何况以正方你的统筹能力,我相信补给不会出问题的。”诸葛亮淡淡一笑。
李平连忙垂下头,连称“谬赞谬赞”,然后又不甘心似地抬起头来:“即便如此,丞相您也决定的委实太急了。我们这些后勤官员今天早上才接到通知,连出征仪式的诸项祭器都没准备好……”他的语气里含有稀薄但十分清晰的不满;好歹他也是堂堂一位中都护,汉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下的第二号人物,现在居然在大军出征的当天早上才接到消息。李平感觉自己又被忽视了,方方正正的脸膛有些涨红。
诸葛亮似乎并没觉察到李平的神情变化,只是亲切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军情要紧,早行一步,制得先机,仪式什么的能省则省吧。”
“丞相,可您总该跟我……”李平忍不住提高了声调。
这时诸葛亮打断他的抱怨:“正方,总之补给之事还请多劳烦心,我走以后,南郑和汉中就交给你了。”说完这些,他抬腿登上马车,探出半个身子来,冲车外的官员们一抱拳,朗声说道:
“诸位,大军在前,后方之事,就全托付给你们与李都护了。”
“定不辜负丞相与皇帝陛下所托!”
在场的官员一起躬身而拜,齐声说道。为首的李平率先鞠躬,却没吭声,只是敷衍了事地挪了挪嘴唇;没人看到他弯下腰时候的表情是如何,只是他的一双大手紧紧抓着长袍两侧的下摆,似乎要把它们攥碎一样。
诸葛亮满意地扇了扇那把从来不离手的鹅毛扇,回身坐进车中。两名士卒飞快地跑去城前,拔下大纛,把它插到马车的后面,用铁籀固定好。等到这一切准备停当以后,城头又是一声鼓响,载着诸葛亮的马车缓缓调转了方向,随后车夫一声清脆的鞭响响彻半空,两匹骏马放开四足,马车朝着衢道的北方飞驰而去,十几骑护卫紧紧尾随车后。
诸葛亮离开以后,两侧队伍中的中层军官们纷纷上马,飞驰到自己部下的方阵前喝令开拔。号角声此起彼伏,南郑城前的中虎步兵营就踏着这种特有的节奏,开始一队一队井然有序地迈上衢道,顺着丞相座车消失的方向开去。
在更远的地方,驻扎在南山、汉城等地的汉军主力军团也在魏延、高详、吴班等人的率领下向着预定的集结地域前进。将近十万的蜀汉军团迅速且有效率地汇聚在一起,逐渐形成一道锋芒毕露的剑头,直直指向绵延秦岭的西段,曹魏陇西防线的核心要塞——祁山。
蜀汉第四次北伐就以这样突然的前奏正式拉开帷幕,时为建兴九年三月十五日。(未完待续)
高。别说徐永,就连他的上司杨伟都无从得知烛龙的真实身份。
“其他的事情呢?你还能回忆起什么?”荀诩急切地问,目前关于烛龙的情报虽然略微丰富些,但还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东西。
徐永沉思了一会儿,再度犹豫地开口道:“在我来大汉的前四个月,郭刚曾经发函给杨伟,要求借调邓先的关系给他。”
荀诩迅速和杜弼、裴绪交换了一下视线,裴绪问道:“能详细谈谈这件事吗?”
“好,好,不过这全都是我的推测了。你们知道,邓先是江陵地区间军司马几年前在江州发展的内线,后来邓先随同李严来到汉中,江陵和他的联系开始变得困难。因此郭刚希望能将这条线也并入他的工作范围,毕竟陇西与汉中的联系要相对紧密。”
裴绪俯过头悄声对荀诩和杜弼说:“他说的是实情。根据李都护提供的档案,军谋司判断邓先早在江州任职的时候已经涉嫌泄露机密。”荀诩点了点头,亲自起身给徐永续上一杯水,然后示意他继续说。
“郭刚发给杨伟的函件我看到了,里面提到邓先在汉中可以得到当地协助,这将在疏浚子庆的工程中起到更大作用。我想这个‘当地协助’指的就是烛龙。”
“疏浚子庆?”荀诩不太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疏浚是曹魏的情报术语,意为针对敌方高级官员的拉拢。”杜弼沉着脸说,他若有所思。裴绪随即补充道:“我想起来了,‘子庆’应该是孟达的字。”
“孟达早在建兴六年就死了……这里的疏浚显然不是指他。”荀诩也觉察到了其中的一丝异味,他追问徐永,“那封信中还说了什么?”
“唔……我记得郭刚还提过,李严到达汉中以后,蜀汉整个官僚机构进行了调整,其结果是向着疏浚工程有利的一面发展,这会让当地协助更加有效率。”徐永说完以后,将杯子里的水再度一饮而尽,似是想起来了什么,瞪大眼睛道:“你们应该已经抓到邓先了吧,可以直接去问他啊。”
荀诩无奈地放下毛笔:“邓先已经在被捕后不久自尽了。”
“噢,原来是这样,那太遗憾了。”徐永的表情也随即灰暗下去,“但我说得确实都是真的,除此以外我确实不知道别的了。”
询问到此结束,阿社尔走进门来把徐永带回到他的卧室。
徐永走了以后,留在屋子里的三个人谁也没有说话,面色铁青。他们都精于情报工作,都从徐永这些模糊不清的证言里嗅出一丝危险的味道。
孟达孟子庆是蜀汉初期的一名将领,以反复无常而广为人知;他曾经背蜀降魏,然后又意图背魏投蜀汉,结果叛变前夕被司马懿杀死。郭刚以他的字来命名“疏浚”工程,显然是暗有所指。众所周知,孟达在蜀汉高层有一位最为亲密的朋友,就是李平。
军谋司的报告也指出——虽然其中可能掺杂着冯膺的偏见——如果没有拥有更高权限者的默许或者疏失,很难相信邓先会泄漏这么多的情报而不被发觉。邓先的直属上司,就是李平。
李平到达汉中的时间和郭刚接手邓先与“疏浚”工程的时间几乎一致,这几乎不可能是一个巧合。至于李平本身,他对于诸葛亮的不满也早已经流于表面,大小官员都心知肚明,动机很充分。
种种迹象都指向李平,他很有可能就是那个正在接受“疏浚”的高级将领。荀诩心中有数,诸葛丞相早已经提醒过他这一点——实际上荀诩被调回汉中的主要目的正是为了防范李平。
“那么,还是老问题,究竟谁是烛龙?”
杜弼首先开了腔,“从徐永最后的供词来看,烛龙在李严到达汉中后被调整到了一个更加有利于‘疏浚’的位置。我想烛龙现在的职务一定与李平联系密切,这是一条线索,我们应该从这方面入手去查一查…………你们两个怎么了?”
杜弼只顾阐发自己的看法,没注意裴绪和荀诩的脸色变得越来越难看了。其实他的看法也是荀诩和裴绪此时脑海中所想的,但杜弼并不了解荀诩的人际关系,他不知道这一推测会把荀诩的两名好友推上嫌疑名单的首位。
狐忠和成蕃。
他们两个人在李平到达汉中后分别担任他的参军与督军,完全符合这个条件。
荀诩心绪烦乱地搓动手指,仿佛想要把这些东西在指缝里挤碎。他从事内务工作已有数年,期间逮捕了无数人,但自己的好友变成嫌疑犯还是第一次。他忽然想起自己前任的一句话:“在靖安司眼中,只有敌人和伪装成自己人的敌人”,不禁有些心慌意乱。
这间屋子里他的级别最高,裴绪和杜弼都一言不发地看着他,等他发表自己的看法。荀诩犹豫再三,最终艰难地下了一个结论:
“这件事牵涉到高级官员,不能只偏听徐永的一面之辞。无论是李平还是烛龙,都得谨慎对待。”
杜弼对荀诩的反应有些惊讶,这种论调与他一贯行动派的风格不符合。杜弼提醒这位有点心不在焉的靖安司主管:“……可是,如果不尽快行动的话,恐怕会贻误时机。邓先的死可能会进一步刺激到李都护,让他接受烛龙的‘疏浚’,到那时候……”
接下来的话杜弼没有说下去,蜀汉丞相的副手叛逃,其严重性不需要他来提醒。
“我会提请诸葛丞相,看他们如何裁处;李都护的地位太高了,无论这一次“疏浚”是真是假,都势必会引发大乱子……”
荀诩干巴巴地驳回了杜弼的请求,他也不知道为什么。裴绪见状,把杜弼拉到一旁小声说了几句,杜弼听了先是一愣,然后会意地点了点头;他放慢脚步走到荀诩跟前,双臂撑在案几上,用混杂着严厉与信赖的眼神看着他,一字一顿地说:“我能理解你的心情,荀从事,但我也相信你能秉公处理。”
“我知道。”
这是荀诩此时唯一能想到的回答。
就在靖安司的三个人处于惶惑不安的心情中时,距离他们十几里以外的南郑城外却是一片肃然景象。
大约两千名中虎步兵营士兵与三百名青羌骑兵整齐地分列在南郑北门前的衢道两侧,盔明甲亮。第一排的士兵将牛皮木盾贴在腹部右侧,底部触地,与左右的盾牌边缘相接,形成两条连绵不断的灰黄盾墙;在他们身后,弩兵们将卸掉箭头的空膛“元戎”弩直立朝上,双手环抱;再后面则是刀兵与戟兵,一面写着“汉”字的金边大纛在队伍最前头迎风飘扬。
这么多士兵肃立于此,却是悄无声息,整个城外只能听见大纛翻卷的呼呼声,气氛凝重,似乎酝酿着杀机与战意。细心的人可以发现,这俨然是一副即将开拔的态势,但却少了仪幡、司戈鼎以及祭案等出征仪式必要的器具,甚至连香烛都没有预备。
忽然,一声嘹亮的鼓响自城头传来,两侧队伍仿佛受到激励似的同时扬起号角,两扇厚重的城门随即隆隆地缓慢开启。诸葛丞相、李平中都护和丞相府的其他几名重要官员从城内步行而出。除了诸葛亮以外,其他官员的朝服都穿得不甚整齐,许多人还带着惊讶的表情,似乎对这一次出征完全没有准备。
一辆几乎没有经过装饰的双辕马车开到了诸位官员身边,车夫一拉缰绳,两匹辕马乖巧地停住了脚步,丝毫不忙乱。诸葛亮来到马车边,拍了拍车边的枣木扶手,紧紧抿住嘴唇,神情肃然。数缕遮掩不住的银丝从头顶的罗巾下披下来,给这位老人增添了几分憔悴。
“丞相……”李平走上前一步,先正了正自己的冠子,然后代表他身后的官员问道:“您为何突然决定提前出兵?按预定计划,不是四月初方才正式出发吗?”
诸葛亮接过旁边侍卫递过来的鹤氅,一边披在身上一边从容回答:“曹魏大将军曹真刚刚在几天以前病死,魏国军方必然会产生一段时间的混乱,机不可失啊。”
“那丞相也该多等几日,现在粮草的运输调配计划还没做完,从汉中到祁山沿途的补给站也没齐备。”
“呵呵,这一次木牛流马已经列装部队,差额很快就可以补齐;何况以正方你的统筹能力,我相信补给不会出问题的。”诸葛亮淡淡一笑。
李平连忙垂下头,连称“谬赞谬赞”,然后又不甘心似地抬起头来:“即便如此,丞相您也决定的委实太急了。我们这些后勤官员今天早上才接到通知,连出征仪式的诸项祭器都没准备好……”他的语气里含有稀薄但十分清晰的不满;好歹他也是堂堂一位中都护,汉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下的第二号人物,现在居然在大军出征的当天早上才接到消息。李平感觉自己又被忽视了,方方正正的脸膛有些涨红。
诸葛亮似乎并没觉察到李平的神情变化,只是亲切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军情要紧,早行一步,制得先机,仪式什么的能省则省吧。”
“丞相,可您总该跟我……”李平忍不住提高了声调。
这时诸葛亮打断他的抱怨:“正方,总之补给之事还请多劳烦心,我走以后,南郑和汉中就交给你了。”说完这些,他抬腿登上马车,探出半个身子来,冲车外的官员们一抱拳,朗声说道:
“诸位,大军在前,后方之事,就全托付给你们与李都护了。”
“定不辜负丞相与皇帝陛下所托!”
在场的官员一起躬身而拜,齐声说道。为首的李平率先鞠躬,却没吭声,只是敷衍了事地挪了挪嘴唇;没人看到他弯下腰时候的表情是如何,只是他的一双大手紧紧抓着长袍两侧的下摆,似乎要把它们攥碎一样。
诸葛亮满意地扇了扇那把从来不离手的鹅毛扇,回身坐进车中。两名士卒飞快地跑去城前,拔下大纛,把它插到马车的后面,用铁籀固定好。等到这一切准备停当以后,城头又是一声鼓响,载着诸葛亮的马车缓缓调转了方向,随后车夫一声清脆的鞭响响彻半空,两匹骏马放开四足,马车朝着衢道的北方飞驰而去,十几骑护卫紧紧尾随车后。
诸葛亮离开以后,两侧队伍中的中层军官们纷纷上马,飞驰到自己部下的方阵前喝令开拔。号角声此起彼伏,南郑城前的中虎步兵营就踏着这种特有的节奏,开始一队一队井然有序地迈上衢道,顺着丞相座车消失的方向开去。
在更远的地方,驻扎在南山、汉城等地的汉军主力军团也在魏延、高详、吴班等人的率领下向着预定的集结地域前进。将近十万的蜀汉军团迅速且有效率地汇聚在一起,逐渐形成一道锋芒毕露的剑头,直直指向绵延秦岭的西段,曹魏陇西防线的核心要塞——祁山。
蜀汉第四次北伐就以这样突然的前奏正式拉开帷幕,时为建兴九年三月十五日。(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