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 (2/2)
九零小说网 www.90xsw.net,苏菲的世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在人们眼中,大自然如今有了正面的意义。许多人认为上帝也存在于他所创造的事物中。因为,如果神真的是无穷无限的,他就会存在于万事万物中。这种观念称为泛神论。中世纪的哲学家一直坚持神与他的造物之间有一道不可跨越的距离。文艺复兴时期的人则认为大自然是神圣的,甚至是‘神的花朵’。这类观念有时会遭到教会的反对。布鲁诺(giordanobruo)的命运就是一个很极端的例子。他不仅宣称神存在于大自然中,而且相信宇宙是无限大的。结果他受到了非常严厉的惩罚。”
“什么惩罚?”
“他在16oo年时被绑在罗马花市的一根柱子上活活烧死。”
“真是太烂了太蠢了。这还叫人文主义吗?”
“不,绝不是。布鲁诺是人文主义者,但将他处决的人则不是。不过在文艺复兴时期,所谓的‘反人文主义’也同样盛行。我所谓的‘反人文主义’指的是各国政府与教会的威权。在文艺复兴时期,审判女巫、烧死异教徒的风气非常盛行。魔法、迷信充斥,而且不时有人发动血腥的宗教战争。美洲也是在这段时期被欧洲人用蛮横的手段征服了。这些都是人文主义阴暗的一面。不过话说回来,没有任何一个时代是完全好或完全坏的。善恶乃是人类历史中不时交织在一起的两股线。在我们下面要讲到的另外一个文艺复兴时期的新产物‘新科学方法’方面也是如此。”
“当时的人是否兴建了人类史上最早的一些工厂?”
“还没有。不过多亏文艺复兴时期发明的新科学方法,才会有后来那些科技发展。所谓新科学方法是指以崭新的角度来看待科学,这种方法到后来才结出明显的科技果实。”
“那是什么样的新方法?”
“它最主要的一点是用我们的感官来调查研究大自然,自从十四世纪以来,愈来愈多思想家警告人们不要盲目相信权威,无论是宗教教条或亚理斯多德的自然哲学。但也有人劝告大众不要相信纯粹凭思考就可以解决问题。在整个中世纪期间,人们过度迷信理性思考的重要性。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则认为研究大自然现象必须以观察、经验与实验为基础。我们称之为‘实证法’。”
“意思是?”
“就是以亲身经验,而不是以古人的著作或凭空想象之物,来做为知识的基础。古代也有实证科学,但从来不曾以有系统的方式做过实验。”
“我猜他们大概没有现代这些仪器设备。”
“当然,他们没有计算机或电子尺这类工具,但是他们可以凭借数学计算和普通的尺。对他们而言,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把科学观察所得的结果用准确的数学辞汇表达出来。十七世纪的大科学家伽利略(galileogalilei)说:‘我们要测量那些可以测量的东西,至于那些无法测量的,也要想办法加以测量。’他并表示:‘大自然这本书是用数学的语言写的。”’“有了这些实验与测量结果之后,就自然会有新发明了。”
“新科学方法的出现促成了技术革命,这是第一个阶段。而技术革命又为后来的每一项发明打下了基础。可以说人类这时已经开始脱离自然环境了,人类不再仅仅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英国哲学家培根(francisbacon)表示:‘知识即力量。’这句话强调了知识的实用价值,在当时也是一个很新的观念。人们开始认真干预大自然并加以控制。”
“但这并不一定是好的,不是吗?”
“对。我曾经提到过,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有正反两面的作用。文艺复兴时期展开的技术革命虽然带来了纺织机,但也造成了失业;虽然带来了新的药物,但也带来了新的疾病;虽然提高了农业效率,但也榨取了许多自然资源;虽然带来了洗衣机、电冰箱等实用的器具,但也导致了污染与工业废弃物处理的问题。今天我们面临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使得许多人认为,技术革命乃是人类尝试调整自然环境的一种危险做法,而且已经失败,有人指出,这场革命最终将会走向失控的局面。比较乐观的人士则认为我们目前仍处于科技的襁褓阶段,同时,尽管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不免会有阵痛,但人类终将逐渐学习到如何控制大自然,而不致对环境构成威胁。”
“你觉得谁说的比较对?”
“我觉得双方的说法或许都有点道理。在某些领域内我们必须停止干预自然,但在其他领域内我们则不妨更进一步。但有一件事情是可以确定的:我们绝不可能再走中世纪的老路。自从文艺复兴时期以来,人类就不再只是创造物的一部分,而开始干预自然,并按照自己的心意来改造大自然。说真的,‘人是多么了不起呀!”
“人类已经登陆月球了。在中世纪,谁会相信人能跑到月亮上去呀!”
新世界观
“他们当然无法想象。说到这里,我们要谈谈所谓的‘新世界观’。中世纪的人虽然也会坐在天空下,看着太阳、月亮与星球。但他们从不曾怀疑‘地球是宇宙中心’的说法。他们认为地球是静止不动的,而各个‘天体’则在轨道上环绕着地球运行。这种观念被称为‘以地球为中心的世界观’,也就是‘万物皆以地球为中心’的意思。基督教相信上帝高居各天体之上,主宰宇宙,这也是当时人抱持这种观念的原因之一。”
“世界真有这么简单就好了!”
“然而,在一五四三年,有一本名叫天体运行论(ontherevolutionsofthecelestialspheres)的小书出版了。作者是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nicolauscopernicus)。他在这本书出版当天就去世了。哥白尼在书中宣称,太阳并未绕地球运行,而是地球绕太阳运行。他根据观察各星球的心得,认为这种可能性很高。他说,人们之所以相信太阳绕着地球转,是因为地球绕着自己的轴心转的缘故。他指出,如果我们假设地球和其他星球都绕着太阳转,则我们所看到的天体运转现象将会变得容易理解得多。我们称这种观念为‘以太阳为中心的世界观’,也就是相信万物以太阳为中心的意思。”
“这个世界观应该是正确的啰?”
“也不全然。哥白尼的主要论点—一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当然是正确的。不过他宣称太阳是宇宙中心的说法可就错了。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太阳系只是宇宙中无数个星系之一。宇宙中共有数十亿个银河系,围绕太阳的星系只是其中之一罢了。哥白尼并且相信地球和其他星球都在圆形的轨道上运转。”
“难道不是吗?”
“不。他之所以相信轨道是圆形的,只是根据‘天体是圆形的,且绕着圈圈转’这个古老的观念。自从柏拉图的时代以来,球体与圆形就被认为是最完美的几何图形。但在十七世纪初期,德国天文学家克卜勒(johanneskepler)发表了他广泛观察的结果,显示各星球实际上是以太阳为中心,绕着椭圆形的轨道运转。他并且指出,一个星球在轨道上愈接近太阳的地方,运转的速度愈快,离太阳愈远则愈慢。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人明白提出‘地球只是众多行星之一’的说法。克卜勒同时强调宇宙每个地方都适用同样的物理法则。”
“他怎么知道呢?”
伽利略
“因为他用自己的感官来观察、研究星球运转的现象,而不盲目地接受古代的迷信。大约与克卜勒同一时代的还有一位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他也用天文望远镜来观察天体的运转。他在研究月球的表面后,宣称月球像地球一样有高山、有深谷。更重要的是,他发现木星有四个卫星。因此地球并非唯一拥有卫星的星球。然而,伽利略最伟大的成就还是他首度提出所谓的‘惯性定律’。”
“那是什么意思?”
“伽利略的说法是:‘如果没有外力强迫一个物体改变它所处的状态,则这个物体将会一直维持它原来静止或移动的状态。”
“这谁都知道呀!”
“但这个观察很有意义。自从古代以来,反对‘地球绕着自己的轴心转’这个说法的人士所持的主要理由之一就是:地球果真绕着自己的轴心转的话,则它的速度会很快,以至于当你垂直丢一块石头到空中时,它会掉落在好几码之外。”
“那这种现象为什么不会发生呢?”
“如果你坐在火车里,把一个苹果丢在地上。苹果并不会因为火车正在移动而向后掉落,而是垂直落地。这是由于(‘惯性定律’作用所致。苹果维持在你将它丢下以前同样的速度。”
“我懂了。”
“伽利略的时代并没有火车。不过如果一个人一直向前运球一旦突然放手后”
“球会一直滚动”
“因为在你放手后球仍然维持原来的速度“不过它最后还是会停下来,如果房间够大的话。”
“那是因为有其他外力迫使它停下来。第一种力来自于地板,尤其是那种粗糙不平的木头地板。然后则是重力。在重力的作用下,球迟早会停下来,不过,请等一下,我先让你看一样东西。”
艾伯特站起身来,走到那张古老的书桌前。他从抽屉里拿出一样东西,走回原来的地方,并把那样东西放在茶几上。那是一块木头板子,一端有三、四公分厚,另一端则极薄,整张板子几乎就把茶几占满了。艾伯特在板子旁放了一个绿色的弹珠。
“这叫做斜面,”他说。“如果我在比较厚的这一端把弹珠放掉,你想会发生什么事?”
苏菲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
“我跟你赌十块钱,它会一直滚到茶几上,最后掉在地板上。”
“我们试试看。”艾伯特放掉弹珠。它果真像所说的那样滚到茶几上,然后啪一声掉在地板上,最后碰到了通往走廊的门槛。
“真了不起呀!”苏菲说。
“可不是嘛!这就是伽利略所做的实验。”
“他真的有那么笨吗?”
“别急,他是想透过各种感官来观察事物的原理。我们现在只不过刚开始而已。请你先告诉我弹珠为何会沿着斜面滚下去?”
“因为它有重量。”
“好,那么请你告诉我重量是什么。”
“这个问题问得太逊了。”
“如果你不能回答,它就不算逊。到底弹珠为什么会滚落到地板上?”
“因为重力的缘故。”
“答对了,你也可以说是地心引力。重量与重力有关,而重力就是使得弹珠移动的那个力量。”
此时艾伯特已经把弹珠从地板上捡起来了。他再度俯身站在那块斜面上方,手里仍拿着弹珠。
“现在我要试着让弹珠滚过斜面。”他说。“你注意看它怎样移动。”
他把腰弯得更低,瞄准目标,试着让弹珠滚过斜面。苏菲看到弹珠逐渐沿着坡面斜斜的滚了下来。
“发生了什么事?”艾伯特问。
“它斜斜地滚,因为板子有坡度。”
“现在我要在弹珠上涂墨汁然后我们就可以看看到底你所谓的‘斜斜地滚’是什么意思。”
他找出一只墨水刷,把整个弹珠涂黑,然后再度使它滚动。这次苏菲很明显看到弹珠在斜面上滚动的路径,因为它滚过之处留下了一条黑线。
“现在你可不可以描述一下弹珠移动的路线?”
“是弧形的看起来好像是一个圆圈的一部分。”
“一点也没错。”
艾伯特抬头看着苏菲,眉毛抬得高高的。
“不过那并不完全是圆形。这种图案叫做抛物线。”
“哦?”“嗯。可是弹珠为什么会这样滚动呢?”
苏菲用心地想了一下,然后说;“因为板子有坡度,所以弹珠被重力拉往地板的方向。”
“对了!这岂不是太让人兴奋了吗?我随便拉了一个小女孩到我的阁楼来,做一个实验,她就可以领悟到伽利略所发现的原理!”
他拍拍手。有一阵子,苏菲很担心他已经疯了。他继续说:“你刚才看到的是两种力量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时所产生的效果。伽利略发现这个原理同样也适用在炮弹等的物体上。炮弹被推入空中后在一段时间内会继续飞行,但迟早会被牵引到地面上,所以它会形成像弹珠滚过斜面一样的轨线,这是伽利略那个时代的新发现。亚理斯多德认为一个斜斜向空中抛出的抛射体会先呈微微的弧形,然后垂直地向地面降落。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不过没有人知道亚理斯多德的错误,除非用实验来证明。”
“这个定律有什么重要性吗?”
“当然!孩子,这件事意义非凡,而且肯定是人类史上最重要的一项科学发现。”
“为什么呢?”
牛顿
“后来,在1642到1727年间,有一个名叫牛顿(isaacnewton)的英国物理学家,他是将太阳系与星球轨道描述得最完整的一个科学家。他不但能说出各星球如何绕太阳运转,而且可以解释它们为何会如此运转。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他参考了我们所称的‘伽利略动力学’。”
“那些星球是不是就像滚过斜面的弹珠一样?”
“是的,有点像。不过不要急,苏菲。”
“急也没有用,是不是?”
“克卜勒曾经指出,各星球之间一定有某种力量使它们相互吸引。举例来说,太阳一定有某种力量使得太阳系内的各星球都固定在轨道上绕着它运转,这也是为何那些星球在离太阳愈远的地方移动得愈慢的缘故。克卜勒并且相信潮汐的涨落一定是受到月亮引力的影响。”
“的确是这样,不是吗?”
“没错,是这样。不过伽利略反对这种说法。他嘲笑克卜勒,说他居然赞同‘月亮掌管海洋河流’的说法。这是因为伽利略不相信别重力能够在很远的距离外或各星球之间发挥作用。”
“这回他可错了。”
“嗯。在这一点上他是错了。这事说来也满奇怪的,因为伽利略一直专心研究地球引力与落体的原理。他甚至发现在引力增强时物体的移动会如何受到影响。”
“你刚才不是已经开始谈到牛顿了吗?”
“是的。然后牛顿出现了。他提出我们所谓的‘万有引力定律’,就是说宇宙间两个物体相互吸引的力量随物体的大小而递增,并随两物体之间的距离而递减。”
“我懂了。例如,两只大象之间的引力要比两只老鼠之间的引力要大。而同样一座动物园内的两只大象之间的引力,又比在印度的一只印度象与在非洲的一只非洲象两者之间的引力要大。”
“没错,你的确懂了。现在我们要谈到最重要的一点。牛顿证明这种引力是存在于宇宙各处的。也就是说,它在宇宙每个地方都发生作用,包括太空中的各个星球之间。据说他是坐在一棵苹果树下悟出这个道理的。当时他看到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他便问自己:月球是否同样也受到地球力量的牵引,才会恒久绕着地球旋转?”
“聪明。不过也不算真的很聪明。”
“为什么呢?”
“这个嘛如果月球是受到促使苹果落地的同样一种引力的影响,那么总有一天月球会撞到地球,而不会一直绕着地球转了。”
“这个我们就要谈到牛顿的行星轨道定律了。在这个问题上,你只对了一半。月球为什么不会撞到地球呢?因为地球的重力的确以强大的力量牵引着月球。你想想看涨潮的情景,要将海平面提高一两公尺需要多大的力量呀!”
“这个我不太懂。”
“你还记得伽利略的斜面吗?当我让弹珠滚过斜面时会有什么现象?”
“是不是同时有两种力量在影响月球?”
“一点没错。很久以前,当太阳系形成时,月球被一股很大的力量抛离地球。由于它在真空中移动,没有阻力,因此这股力量会永远不停地产生作用”
“但它同时也受到地球引力的影响,被拉向地球,对吗?”
“对。这两股力量都是持续不停的,而且同时发生作用,所以月球才会一直绕着地球旋转。”
“它的原理真的就这么简单吗?”
“就是这么简单。而这种‘简单性’正是牛顿学说的重点。他说明少数几种自然法则可以适用于整个宇宙。在计算行星轨道时,他只应用了伽利略所提出的两个自然法则。一个是惯性定律。牛顿说明所谓惯性定律就是‘一个物体除非受到外力的作用使它改变状态,否则它会一直处在静止或呈直线进行的状态’。另外一项定律是伽利略利用斜面证明的定律,就是:当两股力量同时作用于一个物体上时,这个物体会循椭圆形的路径移动。”
“而牛顿就以此来解释为何所有行星都围绕太阳旋转?”
“没错。由于受到两种强弱不同的力量的影响,所有的行星都在椭圆形的轨道上绕太阳旋转。其中一种是在太阳系形成时,他们呈直线进行的力量,另外一种则是他们受到太阳重力牵引的力量。”
“聪明。”
“很聪明。牛顿证明了若干关于物体移动的定律可以适用于宇宙每一个地方,他因此推翻了中世纪人们认为天上与人间分别适用两套不同法则的看法。这时候,以太阳为宇宙中心的世界观终于得到了彻底的证实以及完整的解释。”
艾伯特站起身来,把斜面放回原来的抽屉里。然后他弯腰从地上捡起那颗弹珠,把它放在他和苏菲间的茶几上。
苏菲心想,这一切居然都是科学家们从一小块斜面的木板和一个弹珠推论出来的,这是多么神奇呀!当她看着那颗仍然沾有墨水的绿色弹珠时,不禁想起地球来。她说:“于是当时的人们就不得不接受人类其实是生活在太空中某处一个偶然形成的星球上啰?”
“是的。这个新的世界观在许多方面都对人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这个情况和后来达尔文证明人类是从禽兽进化而来时所造成的影响相当。这两个新发现都使人类失去他们在造物中的一部分特殊地位,于是也都遭遇到教会的强大阻力。”
“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这些新观念中,上帝被放在哪里呢?从前人相信地球是宇宙中心,而上帝与各星球就在地球之上的想法倒是比较单纯些。”
“但这还不是当时人面临的最大挑战。当牛顿证明宇宙各处适用同样的法则时,有人可能会认为他破坏了人们心目中的上帝无所不能的形象,但是牛顿本人的信仰却从未动摇。他认为自然法则的存在正足以证明宇宙间确有一位伟大、万能的上帝。事实上,受到更大冲击的乃是人对自我的观念。”
“怎么说呢?”
“自从文艺复兴时期以来,人们就不得不逐渐接受他们所居住的地球乃是浩瀚银河中一个偶然形成的星球的说法。即使到现在,我看还是不见得大家都能够完全接受这种想法。不过,即使在文艺复兴时期,也有一些人认为,随着新世界观的产生,我们每一个人所处的地位也变得比以前更加重要。”
“我还是不太明白。”
“在此之前,世界的中心是地球。但天文学家却告诉人们,宇宙根本没有绝对的中心,因此,每一个人都是中心。”
“喔,是这个意思!”
“文艺复兴运动造成了新的宗教情感(狂热)。随着哲学与科学逐渐脱离神学的范畴,基督徒变得更加虔诚。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由于人类对自己有了新的看法,使得宗教生活也受到了影响。个人与上帝之间的关系变得比个人与教会组织之间的关系更加重要。”
“比如说在晚上自行祷告之类的吗?”
宗教的改革
“这也包括在内。在中世纪的天主教教会中,以拉丁文念的祈祷文和教会例行祷告一直是宗教仪式的骨干。只有教士和僧侣能看得懂圣经,因为当时的圣经都是拉丁文写的。但是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圣经被人从希伯来文与希腊文翻译成各国语言。这是导致所谓‘宗教革命’的主要因素。”
“马丁路德”
“是的,马丁路德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但他并不是当时唯一的宗教改革家。另有一些改革人士选择留在罗马天主教会中。其中之一是荷兰的伊拉斯莫斯(erasmusofrotterdam)。”
“马丁路德之所以和天主教会决裂是因为他不肯购买赎罪券,是吗?”
“是的,但这只是其中原因之一。另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马丁路德认为人们并不需要教会或教士居中代祷才能获得上帝的赦免。同时,要取得上帝的赦免也不是靠购买教会所售的‘赎罪券’。从十六世纪中期起,天主教教会就禁止买这些所谓的‘赎罪券’。”
“天主应该很乐于见到这个情况。”
“总而言之,马丁路德摒斥了教会中许多从中世纪起就形成的宗教习惯与教条。他希望回到新约中所描述的早期基督教的面貌。他说:‘我们只信靠经文。’他希望以这个口号将基督教带回它的‘源头’,就像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希望回到艺术与文化的古老源头一般。马丁路德将圣经译成德文,因此创造了德文的文字。他认为应该让每一个人都读得懂圣经,并从某一个意义上来说,成为自己的教士。”
“自己的教士?这不是有点太过分了吗?”
“他的意思是:教士与上帝的关系并不比一般人亲近。路德派教会之所以雇用教士,乃是因为他们需要有人做一些实际的工作,如主持礼拜或料理日常事务等。但马丁路德并不相信任何人能够透过教会举行的仪式,获得上帝的赦免与宽宥。他说,人只能透过信仰得救,这是‘无法用金钱交换的’。这些都是他在研读圣经以后的心得。”
“这么说马丁路德也是典型的文艺复兴人士啰?”
“也不尽然。马丁路德重视个人,强调个人与上帝之间的关系。在这一点上他算是典型的文艺复兴人士。也因此他从三十五岁开始自修希腊文,并进行将圣经翻译成德文的繁重工作。他使得一般大众使用的语言取代了拉丁文的地位,这也是他与典型文艺复兴人士相像的另外一个特征。然而,马丁路德并不像费其诺或达文西一样是人文主义者。同时,他也受到伊拉斯莫斯等人文主义者的批评,因为他们认为他对人的观点太过消极了。马丁路德曾经宣称,自从亚当与夏娃被逐出伊甸园后,人类就彻底腐化了,他相信唯有透过上帝的恩典,人类才能免于罪孽。因为罪恶的代价就是死亡。”
“听起来满灰暗的。”
艾伯特起身,捡起绿黑相间的小弹珠,放在上衣的口袋内。
“天哪!已经过四点了!”苏菲惊叫。
“下一个人类史上的伟大时期叫做巴洛克时期。不过,我们只好等到下一次再谈了,亲爱的席德。”
“你说什么?”苏菲从椅子上跳了起来。“你叫我席德!”
“是我一时不小心,喊错了。”
“可是,无心之言或多或少都是有原因的。”
“也许你说得对。你可以注意到席德的父亲已经开始透过我们的嘴巴讲话了,我想他是故意趁我们渐渐疲倦,不太能为自己辩护的时候才这样做。”
“你曾经说过你不是席德的爸爸。你可以保证这是真话吗?”
艾伯特点点头。
“但我是席德吗?”
“我累了,苏菲,请你谅解。我们坐在一起已经两个多小时了,大部分的时间都是我在说话。你不是要回家吃饭吗?”
苏菲觉得艾伯特几乎像是要赶她走似的。当她走进小小的走廊时,心里一直想着他为何会喊错她的名字。艾伯特也跟着她走出来。
汉密士正躺在壁上一排衣钩的下面睡觉。衣钩上挂着几件很像是戏服的怪异服装。艾伯特朝汉密士的方向点点头说:“下次它还是会去接你。”
“谢谢你为我上课。”苏菲说。
她突然冲动地拥抱了艾伯特一下。“你是我所见过的最好、最亲切的哲学老师。”她说。
然后她把通往楼梯的门打开。在关门之际,艾伯特说:“我们不久就会再见面的,席德!”
之后门就关上了。
又喊错名字了,这个坏蛋!苏菲有一股强烈的冲动想要跑回去敲门,不过她还是没有这样做。
走到街上时,她突然想起自己身上没钱,必须一路走回家。真气人!如果她在六点前还没回到家,妈妈一定会又生气又着急的。
苏菲走了几码路后,突然看到人行道上有一枚十元的钱币,正好可以买一张公车票。
苏菲找到了公车站,等候开往大广场的公车。从大广场那儿,她可以换车,一路坐回家门口,不必再买票。
一直到她站在大广场等候下一辆公车时,她才开始纳闷自己为何如此幸运,刚好捡到一个十块钱的铜板。
难道是席德的爸爸放在那儿的吗?他真是个高手,每次都把东西放得恰到好处。
但是这怎么可能呢?他不是还在黎巴嫩吗?艾伯特又为什么老是喊错她的名字呢?不只一次哦!苏菲打了个冷战。她觉得有一股寒气沿着她的脊梁骨一路窜下来。
在人们眼中,大自然如今有了正面的意义。许多人认为上帝也存在于他所创造的事物中。因为,如果神真的是无穷无限的,他就会存在于万事万物中。这种观念称为泛神论。中世纪的哲学家一直坚持神与他的造物之间有一道不可跨越的距离。文艺复兴时期的人则认为大自然是神圣的,甚至是‘神的花朵’。这类观念有时会遭到教会的反对。布鲁诺(giordanobruo)的命运就是一个很极端的例子。他不仅宣称神存在于大自然中,而且相信宇宙是无限大的。结果他受到了非常严厉的惩罚。”
“什么惩罚?”
“他在16oo年时被绑在罗马花市的一根柱子上活活烧死。”
“真是太烂了太蠢了。这还叫人文主义吗?”
“不,绝不是。布鲁诺是人文主义者,但将他处决的人则不是。不过在文艺复兴时期,所谓的‘反人文主义’也同样盛行。我所谓的‘反人文主义’指的是各国政府与教会的威权。在文艺复兴时期,审判女巫、烧死异教徒的风气非常盛行。魔法、迷信充斥,而且不时有人发动血腥的宗教战争。美洲也是在这段时期被欧洲人用蛮横的手段征服了。这些都是人文主义阴暗的一面。不过话说回来,没有任何一个时代是完全好或完全坏的。善恶乃是人类历史中不时交织在一起的两股线。在我们下面要讲到的另外一个文艺复兴时期的新产物‘新科学方法’方面也是如此。”
“当时的人是否兴建了人类史上最早的一些工厂?”
“还没有。不过多亏文艺复兴时期发明的新科学方法,才会有后来那些科技发展。所谓新科学方法是指以崭新的角度来看待科学,这种方法到后来才结出明显的科技果实。”
“那是什么样的新方法?”
“它最主要的一点是用我们的感官来调查研究大自然,自从十四世纪以来,愈来愈多思想家警告人们不要盲目相信权威,无论是宗教教条或亚理斯多德的自然哲学。但也有人劝告大众不要相信纯粹凭思考就可以解决问题。在整个中世纪期间,人们过度迷信理性思考的重要性。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则认为研究大自然现象必须以观察、经验与实验为基础。我们称之为‘实证法’。”
“意思是?”
“就是以亲身经验,而不是以古人的著作或凭空想象之物,来做为知识的基础。古代也有实证科学,但从来不曾以有系统的方式做过实验。”
“我猜他们大概没有现代这些仪器设备。”
“当然,他们没有计算机或电子尺这类工具,但是他们可以凭借数学计算和普通的尺。对他们而言,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把科学观察所得的结果用准确的数学辞汇表达出来。十七世纪的大科学家伽利略(galileogalilei)说:‘我们要测量那些可以测量的东西,至于那些无法测量的,也要想办法加以测量。’他并表示:‘大自然这本书是用数学的语言写的。”’“有了这些实验与测量结果之后,就自然会有新发明了。”
“新科学方法的出现促成了技术革命,这是第一个阶段。而技术革命又为后来的每一项发明打下了基础。可以说人类这时已经开始脱离自然环境了,人类不再仅仅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英国哲学家培根(francisbacon)表示:‘知识即力量。’这句话强调了知识的实用价值,在当时也是一个很新的观念。人们开始认真干预大自然并加以控制。”
“但这并不一定是好的,不是吗?”
“对。我曾经提到过,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有正反两面的作用。文艺复兴时期展开的技术革命虽然带来了纺织机,但也造成了失业;虽然带来了新的药物,但也带来了新的疾病;虽然提高了农业效率,但也榨取了许多自然资源;虽然带来了洗衣机、电冰箱等实用的器具,但也导致了污染与工业废弃物处理的问题。今天我们面临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使得许多人认为,技术革命乃是人类尝试调整自然环境的一种危险做法,而且已经失败,有人指出,这场革命最终将会走向失控的局面。比较乐观的人士则认为我们目前仍处于科技的襁褓阶段,同时,尽管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不免会有阵痛,但人类终将逐渐学习到如何控制大自然,而不致对环境构成威胁。”
“你觉得谁说的比较对?”
“我觉得双方的说法或许都有点道理。在某些领域内我们必须停止干预自然,但在其他领域内我们则不妨更进一步。但有一件事情是可以确定的:我们绝不可能再走中世纪的老路。自从文艺复兴时期以来,人类就不再只是创造物的一部分,而开始干预自然,并按照自己的心意来改造大自然。说真的,‘人是多么了不起呀!”
“人类已经登陆月球了。在中世纪,谁会相信人能跑到月亮上去呀!”
新世界观
“他们当然无法想象。说到这里,我们要谈谈所谓的‘新世界观’。中世纪的人虽然也会坐在天空下,看着太阳、月亮与星球。但他们从不曾怀疑‘地球是宇宙中心’的说法。他们认为地球是静止不动的,而各个‘天体’则在轨道上环绕着地球运行。这种观念被称为‘以地球为中心的世界观’,也就是‘万物皆以地球为中心’的意思。基督教相信上帝高居各天体之上,主宰宇宙,这也是当时人抱持这种观念的原因之一。”
“世界真有这么简单就好了!”
“然而,在一五四三年,有一本名叫天体运行论(ontherevolutionsofthecelestialspheres)的小书出版了。作者是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nicolauscopernicus)。他在这本书出版当天就去世了。哥白尼在书中宣称,太阳并未绕地球运行,而是地球绕太阳运行。他根据观察各星球的心得,认为这种可能性很高。他说,人们之所以相信太阳绕着地球转,是因为地球绕着自己的轴心转的缘故。他指出,如果我们假设地球和其他星球都绕着太阳转,则我们所看到的天体运转现象将会变得容易理解得多。我们称这种观念为‘以太阳为中心的世界观’,也就是相信万物以太阳为中心的意思。”
“这个世界观应该是正确的啰?”
“也不全然。哥白尼的主要论点—一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当然是正确的。不过他宣称太阳是宇宙中心的说法可就错了。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太阳系只是宇宙中无数个星系之一。宇宙中共有数十亿个银河系,围绕太阳的星系只是其中之一罢了。哥白尼并且相信地球和其他星球都在圆形的轨道上运转。”
“难道不是吗?”
“不。他之所以相信轨道是圆形的,只是根据‘天体是圆形的,且绕着圈圈转’这个古老的观念。自从柏拉图的时代以来,球体与圆形就被认为是最完美的几何图形。但在十七世纪初期,德国天文学家克卜勒(johanneskepler)发表了他广泛观察的结果,显示各星球实际上是以太阳为中心,绕着椭圆形的轨道运转。他并且指出,一个星球在轨道上愈接近太阳的地方,运转的速度愈快,离太阳愈远则愈慢。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人明白提出‘地球只是众多行星之一’的说法。克卜勒同时强调宇宙每个地方都适用同样的物理法则。”
“他怎么知道呢?”
伽利略
“因为他用自己的感官来观察、研究星球运转的现象,而不盲目地接受古代的迷信。大约与克卜勒同一时代的还有一位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他也用天文望远镜来观察天体的运转。他在研究月球的表面后,宣称月球像地球一样有高山、有深谷。更重要的是,他发现木星有四个卫星。因此地球并非唯一拥有卫星的星球。然而,伽利略最伟大的成就还是他首度提出所谓的‘惯性定律’。”
“那是什么意思?”
“伽利略的说法是:‘如果没有外力强迫一个物体改变它所处的状态,则这个物体将会一直维持它原来静止或移动的状态。”
“这谁都知道呀!”
“但这个观察很有意义。自从古代以来,反对‘地球绕着自己的轴心转’这个说法的人士所持的主要理由之一就是:地球果真绕着自己的轴心转的话,则它的速度会很快,以至于当你垂直丢一块石头到空中时,它会掉落在好几码之外。”
“那这种现象为什么不会发生呢?”
“如果你坐在火车里,把一个苹果丢在地上。苹果并不会因为火车正在移动而向后掉落,而是垂直落地。这是由于(‘惯性定律’作用所致。苹果维持在你将它丢下以前同样的速度。”
“我懂了。”
“伽利略的时代并没有火车。不过如果一个人一直向前运球一旦突然放手后”
“球会一直滚动”
“因为在你放手后球仍然维持原来的速度“不过它最后还是会停下来,如果房间够大的话。”
“那是因为有其他外力迫使它停下来。第一种力来自于地板,尤其是那种粗糙不平的木头地板。然后则是重力。在重力的作用下,球迟早会停下来,不过,请等一下,我先让你看一样东西。”
艾伯特站起身来,走到那张古老的书桌前。他从抽屉里拿出一样东西,走回原来的地方,并把那样东西放在茶几上。那是一块木头板子,一端有三、四公分厚,另一端则极薄,整张板子几乎就把茶几占满了。艾伯特在板子旁放了一个绿色的弹珠。
“这叫做斜面,”他说。“如果我在比较厚的这一端把弹珠放掉,你想会发生什么事?”
苏菲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
“我跟你赌十块钱,它会一直滚到茶几上,最后掉在地板上。”
“我们试试看。”艾伯特放掉弹珠。它果真像所说的那样滚到茶几上,然后啪一声掉在地板上,最后碰到了通往走廊的门槛。
“真了不起呀!”苏菲说。
“可不是嘛!这就是伽利略所做的实验。”
“他真的有那么笨吗?”
“别急,他是想透过各种感官来观察事物的原理。我们现在只不过刚开始而已。请你先告诉我弹珠为何会沿着斜面滚下去?”
“因为它有重量。”
“好,那么请你告诉我重量是什么。”
“这个问题问得太逊了。”
“如果你不能回答,它就不算逊。到底弹珠为什么会滚落到地板上?”
“因为重力的缘故。”
“答对了,你也可以说是地心引力。重量与重力有关,而重力就是使得弹珠移动的那个力量。”
此时艾伯特已经把弹珠从地板上捡起来了。他再度俯身站在那块斜面上方,手里仍拿着弹珠。
“现在我要试着让弹珠滚过斜面。”他说。“你注意看它怎样移动。”
他把腰弯得更低,瞄准目标,试着让弹珠滚过斜面。苏菲看到弹珠逐渐沿着坡面斜斜的滚了下来。
“发生了什么事?”艾伯特问。
“它斜斜地滚,因为板子有坡度。”
“现在我要在弹珠上涂墨汁然后我们就可以看看到底你所谓的‘斜斜地滚’是什么意思。”
他找出一只墨水刷,把整个弹珠涂黑,然后再度使它滚动。这次苏菲很明显看到弹珠在斜面上滚动的路径,因为它滚过之处留下了一条黑线。
“现在你可不可以描述一下弹珠移动的路线?”
“是弧形的看起来好像是一个圆圈的一部分。”
“一点也没错。”
艾伯特抬头看着苏菲,眉毛抬得高高的。
“不过那并不完全是圆形。这种图案叫做抛物线。”
“哦?”“嗯。可是弹珠为什么会这样滚动呢?”
苏菲用心地想了一下,然后说;“因为板子有坡度,所以弹珠被重力拉往地板的方向。”
“对了!这岂不是太让人兴奋了吗?我随便拉了一个小女孩到我的阁楼来,做一个实验,她就可以领悟到伽利略所发现的原理!”
他拍拍手。有一阵子,苏菲很担心他已经疯了。他继续说:“你刚才看到的是两种力量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时所产生的效果。伽利略发现这个原理同样也适用在炮弹等的物体上。炮弹被推入空中后在一段时间内会继续飞行,但迟早会被牵引到地面上,所以它会形成像弹珠滚过斜面一样的轨线,这是伽利略那个时代的新发现。亚理斯多德认为一个斜斜向空中抛出的抛射体会先呈微微的弧形,然后垂直地向地面降落。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不过没有人知道亚理斯多德的错误,除非用实验来证明。”
“这个定律有什么重要性吗?”
“当然!孩子,这件事意义非凡,而且肯定是人类史上最重要的一项科学发现。”
“为什么呢?”
牛顿
“后来,在1642到1727年间,有一个名叫牛顿(isaacnewton)的英国物理学家,他是将太阳系与星球轨道描述得最完整的一个科学家。他不但能说出各星球如何绕太阳运转,而且可以解释它们为何会如此运转。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他参考了我们所称的‘伽利略动力学’。”
“那些星球是不是就像滚过斜面的弹珠一样?”
“是的,有点像。不过不要急,苏菲。”
“急也没有用,是不是?”
“克卜勒曾经指出,各星球之间一定有某种力量使它们相互吸引。举例来说,太阳一定有某种力量使得太阳系内的各星球都固定在轨道上绕着它运转,这也是为何那些星球在离太阳愈远的地方移动得愈慢的缘故。克卜勒并且相信潮汐的涨落一定是受到月亮引力的影响。”
“的确是这样,不是吗?”
“没错,是这样。不过伽利略反对这种说法。他嘲笑克卜勒,说他居然赞同‘月亮掌管海洋河流’的说法。这是因为伽利略不相信别重力能够在很远的距离外或各星球之间发挥作用。”
“这回他可错了。”
“嗯。在这一点上他是错了。这事说来也满奇怪的,因为伽利略一直专心研究地球引力与落体的原理。他甚至发现在引力增强时物体的移动会如何受到影响。”
“你刚才不是已经开始谈到牛顿了吗?”
“是的。然后牛顿出现了。他提出我们所谓的‘万有引力定律’,就是说宇宙间两个物体相互吸引的力量随物体的大小而递增,并随两物体之间的距离而递减。”
“我懂了。例如,两只大象之间的引力要比两只老鼠之间的引力要大。而同样一座动物园内的两只大象之间的引力,又比在印度的一只印度象与在非洲的一只非洲象两者之间的引力要大。”
“没错,你的确懂了。现在我们要谈到最重要的一点。牛顿证明这种引力是存在于宇宙各处的。也就是说,它在宇宙每个地方都发生作用,包括太空中的各个星球之间。据说他是坐在一棵苹果树下悟出这个道理的。当时他看到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他便问自己:月球是否同样也受到地球力量的牵引,才会恒久绕着地球旋转?”
“聪明。不过也不算真的很聪明。”
“为什么呢?”
“这个嘛如果月球是受到促使苹果落地的同样一种引力的影响,那么总有一天月球会撞到地球,而不会一直绕着地球转了。”
“这个我们就要谈到牛顿的行星轨道定律了。在这个问题上,你只对了一半。月球为什么不会撞到地球呢?因为地球的重力的确以强大的力量牵引着月球。你想想看涨潮的情景,要将海平面提高一两公尺需要多大的力量呀!”
“这个我不太懂。”
“你还记得伽利略的斜面吗?当我让弹珠滚过斜面时会有什么现象?”
“是不是同时有两种力量在影响月球?”
“一点没错。很久以前,当太阳系形成时,月球被一股很大的力量抛离地球。由于它在真空中移动,没有阻力,因此这股力量会永远不停地产生作用”
“但它同时也受到地球引力的影响,被拉向地球,对吗?”
“对。这两股力量都是持续不停的,而且同时发生作用,所以月球才会一直绕着地球旋转。”
“它的原理真的就这么简单吗?”
“就是这么简单。而这种‘简单性’正是牛顿学说的重点。他说明少数几种自然法则可以适用于整个宇宙。在计算行星轨道时,他只应用了伽利略所提出的两个自然法则。一个是惯性定律。牛顿说明所谓惯性定律就是‘一个物体除非受到外力的作用使它改变状态,否则它会一直处在静止或呈直线进行的状态’。另外一项定律是伽利略利用斜面证明的定律,就是:当两股力量同时作用于一个物体上时,这个物体会循椭圆形的路径移动。”
“而牛顿就以此来解释为何所有行星都围绕太阳旋转?”
“没错。由于受到两种强弱不同的力量的影响,所有的行星都在椭圆形的轨道上绕太阳旋转。其中一种是在太阳系形成时,他们呈直线进行的力量,另外一种则是他们受到太阳重力牵引的力量。”
“聪明。”
“很聪明。牛顿证明了若干关于物体移动的定律可以适用于宇宙每一个地方,他因此推翻了中世纪人们认为天上与人间分别适用两套不同法则的看法。这时候,以太阳为宇宙中心的世界观终于得到了彻底的证实以及完整的解释。”
艾伯特站起身来,把斜面放回原来的抽屉里。然后他弯腰从地上捡起那颗弹珠,把它放在他和苏菲间的茶几上。
苏菲心想,这一切居然都是科学家们从一小块斜面的木板和一个弹珠推论出来的,这是多么神奇呀!当她看着那颗仍然沾有墨水的绿色弹珠时,不禁想起地球来。她说:“于是当时的人们就不得不接受人类其实是生活在太空中某处一个偶然形成的星球上啰?”
“是的。这个新的世界观在许多方面都对人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这个情况和后来达尔文证明人类是从禽兽进化而来时所造成的影响相当。这两个新发现都使人类失去他们在造物中的一部分特殊地位,于是也都遭遇到教会的强大阻力。”
“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这些新观念中,上帝被放在哪里呢?从前人相信地球是宇宙中心,而上帝与各星球就在地球之上的想法倒是比较单纯些。”
“但这还不是当时人面临的最大挑战。当牛顿证明宇宙各处适用同样的法则时,有人可能会认为他破坏了人们心目中的上帝无所不能的形象,但是牛顿本人的信仰却从未动摇。他认为自然法则的存在正足以证明宇宙间确有一位伟大、万能的上帝。事实上,受到更大冲击的乃是人对自我的观念。”
“怎么说呢?”
“自从文艺复兴时期以来,人们就不得不逐渐接受他们所居住的地球乃是浩瀚银河中一个偶然形成的星球的说法。即使到现在,我看还是不见得大家都能够完全接受这种想法。不过,即使在文艺复兴时期,也有一些人认为,随着新世界观的产生,我们每一个人所处的地位也变得比以前更加重要。”
“我还是不太明白。”
“在此之前,世界的中心是地球。但天文学家却告诉人们,宇宙根本没有绝对的中心,因此,每一个人都是中心。”
“喔,是这个意思!”
“文艺复兴运动造成了新的宗教情感(狂热)。随着哲学与科学逐渐脱离神学的范畴,基督徒变得更加虔诚。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由于人类对自己有了新的看法,使得宗教生活也受到了影响。个人与上帝之间的关系变得比个人与教会组织之间的关系更加重要。”
“比如说在晚上自行祷告之类的吗?”
宗教的改革
“这也包括在内。在中世纪的天主教教会中,以拉丁文念的祈祷文和教会例行祷告一直是宗教仪式的骨干。只有教士和僧侣能看得懂圣经,因为当时的圣经都是拉丁文写的。但是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圣经被人从希伯来文与希腊文翻译成各国语言。这是导致所谓‘宗教革命’的主要因素。”
“马丁路德”
“是的,马丁路德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但他并不是当时唯一的宗教改革家。另有一些改革人士选择留在罗马天主教会中。其中之一是荷兰的伊拉斯莫斯(erasmusofrotterdam)。”
“马丁路德之所以和天主教会决裂是因为他不肯购买赎罪券,是吗?”
“是的,但这只是其中原因之一。另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马丁路德认为人们并不需要教会或教士居中代祷才能获得上帝的赦免。同时,要取得上帝的赦免也不是靠购买教会所售的‘赎罪券’。从十六世纪中期起,天主教教会就禁止买这些所谓的‘赎罪券’。”
“天主应该很乐于见到这个情况。”
“总而言之,马丁路德摒斥了教会中许多从中世纪起就形成的宗教习惯与教条。他希望回到新约中所描述的早期基督教的面貌。他说:‘我们只信靠经文。’他希望以这个口号将基督教带回它的‘源头’,就像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希望回到艺术与文化的古老源头一般。马丁路德将圣经译成德文,因此创造了德文的文字。他认为应该让每一个人都读得懂圣经,并从某一个意义上来说,成为自己的教士。”
“自己的教士?这不是有点太过分了吗?”
“他的意思是:教士与上帝的关系并不比一般人亲近。路德派教会之所以雇用教士,乃是因为他们需要有人做一些实际的工作,如主持礼拜或料理日常事务等。但马丁路德并不相信任何人能够透过教会举行的仪式,获得上帝的赦免与宽宥。他说,人只能透过信仰得救,这是‘无法用金钱交换的’。这些都是他在研读圣经以后的心得。”
“这么说马丁路德也是典型的文艺复兴人士啰?”
“也不尽然。马丁路德重视个人,强调个人与上帝之间的关系。在这一点上他算是典型的文艺复兴人士。也因此他从三十五岁开始自修希腊文,并进行将圣经翻译成德文的繁重工作。他使得一般大众使用的语言取代了拉丁文的地位,这也是他与典型文艺复兴人士相像的另外一个特征。然而,马丁路德并不像费其诺或达文西一样是人文主义者。同时,他也受到伊拉斯莫斯等人文主义者的批评,因为他们认为他对人的观点太过消极了。马丁路德曾经宣称,自从亚当与夏娃被逐出伊甸园后,人类就彻底腐化了,他相信唯有透过上帝的恩典,人类才能免于罪孽。因为罪恶的代价就是死亡。”
“听起来满灰暗的。”
艾伯特起身,捡起绿黑相间的小弹珠,放在上衣的口袋内。
“天哪!已经过四点了!”苏菲惊叫。
“下一个人类史上的伟大时期叫做巴洛克时期。不过,我们只好等到下一次再谈了,亲爱的席德。”
“你说什么?”苏菲从椅子上跳了起来。“你叫我席德!”
“是我一时不小心,喊错了。”
“可是,无心之言或多或少都是有原因的。”
“也许你说得对。你可以注意到席德的父亲已经开始透过我们的嘴巴讲话了,我想他是故意趁我们渐渐疲倦,不太能为自己辩护的时候才这样做。”
“你曾经说过你不是席德的爸爸。你可以保证这是真话吗?”
艾伯特点点头。
“但我是席德吗?”
“我累了,苏菲,请你谅解。我们坐在一起已经两个多小时了,大部分的时间都是我在说话。你不是要回家吃饭吗?”
苏菲觉得艾伯特几乎像是要赶她走似的。当她走进小小的走廊时,心里一直想着他为何会喊错她的名字。艾伯特也跟着她走出来。
汉密士正躺在壁上一排衣钩的下面睡觉。衣钩上挂着几件很像是戏服的怪异服装。艾伯特朝汉密士的方向点点头说:“下次它还是会去接你。”
“谢谢你为我上课。”苏菲说。
她突然冲动地拥抱了艾伯特一下。“你是我所见过的最好、最亲切的哲学老师。”她说。
然后她把通往楼梯的门打开。在关门之际,艾伯特说:“我们不久就会再见面的,席德!”
之后门就关上了。
又喊错名字了,这个坏蛋!苏菲有一股强烈的冲动想要跑回去敲门,不过她还是没有这样做。
走到街上时,她突然想起自己身上没钱,必须一路走回家。真气人!如果她在六点前还没回到家,妈妈一定会又生气又着急的。
苏菲走了几码路后,突然看到人行道上有一枚十元的钱币,正好可以买一张公车票。
苏菲找到了公车站,等候开往大广场的公车。从大广场那儿,她可以换车,一路坐回家门口,不必再买票。
一直到她站在大广场等候下一辆公车时,她才开始纳闷自己为何如此幸运,刚好捡到一个十块钱的铜板。
难道是席德的爸爸放在那儿的吗?他真是个高手,每次都把东西放得恰到好处。
但是这怎么可能呢?他不是还在黎巴嫩吗?艾伯特又为什么老是喊错她的名字呢?不只一次哦!苏菲打了个冷战。她觉得有一股寒气沿着她的脊梁骨一路窜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