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小说网 www.90xsw.net,异时空之巨舰大炮时代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张山长顺便给抄了一首诗给何大拿,只是一时兴起,部队横跨长江,就自然而言地想到这首诗,这个世界的历史已经完全不同了,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波澜壮阔的场面也许永远都不可能发生了。
百万雄师过大江虽然气势豪壮,但是打的是内战,越是场面壮阔越是让人难以接受。
现在第二师一万人过大江,在张山长看来,不大不小却是刚刚好。
正是这首诗,在何大拿并不长的军事生涯中,成为何大拿最大的收获,成为他自傲的资本,后来何大拿又请书法名家重新誉写,做为他家族的传家之宝世代相传。
这些都是后话。
张山长大肆在河南、安徽、山西、江苏进行土地改革,何大拿的第二师除了两个团四千五百多人驻守在浦口之外,其余人马在江苏、安徽两省“斗地主”斗得不亦乐乎,人马散得到处都是!
清廷的军事专家们认为,没有一个月,第二师不可能集结得起来。
却不知道在辛亥革命爆发前一个星期,张山长就命令山东民兵进入江苏和安徽,取代第二师的工作,让第二师开始秘密集结了。
清廷是百死之虫,死而不僵,虽然北洋新军被打散了,但是南方还有很多忠于朝廷的拥兵大员。
辛亥革命爆发之后,清廷电令刚刚进入四川镇压起义的端方率湖北新军第八镇第十六协第三十一标及三十二标一部从四川返回湖北,整合湖北的清军,镇压武汉革命党。同时令海军提督萨镇冰率领海军和长江水师,迅速开往武汉江面,协助陆军平叛!
但是,由于浦口驻扎着山东军队,为了阻止山东军队乘机渡江,萨镇冰却留下了“海容”、“海筹”、“海琛”号三艘巡洋舰,游弋在南京对面的长江之中。
“海筹"、"海容"、"海琛"3艘巡洋舰,是1897年9月从德国购进的,3艘巡洋舰同一个型号,排水量都是2950吨,是除了“海圻”号巡洋舰这外,清海军最大的巡洋舰,10月份长江已经快进入枯水其中,“海筹"、"海容"、"海琛"3艘巡洋舰吃水较深,萨镇冰就把它们留在了南京。
在萨镇冰带领其它军舰赶赴武汉不久,海筹舰舰长黄钟英就准备率领三艘巡洋舰起义。
在真正的历史中,黄钟英也是率领这三艘军舰起义的。
说服黄钟黄率舰起义的人是谢葆璋,山东烟台海军学堂的校长。
谢葆璋是黄钟英的同乡好友,两人同为福建福州人,交情非浅,在原先的历史中,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之后。黄钟英因参加辛亥革命有功,被临时大总统任命为民国首任海军部总长兼海军总司令。黄钟英刚刚上任,就电请在福州的谢葆璋回海军任职。
谢葆璋自1903年冬天烟台海军学堂成立开始,就担任烟台海军学堂的监督(校长)。
由于谢葆璋的出色领导,烟台海军学堂发展迅速,短短几年便赶上和超过一些老牌的海军学校,位居清末四大海校之首。
烟台海军学堂的学生,受进步思想的影响,对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和中国海军的衰败状况日益不满。他们订阅不少清政府明令禁止的同盟会报刊,开始逐步同情和支持革命,个别学生甚至与同盟会建立秘密联系。
1909年,筹办海军大臣载洵视察烟台海军学堂,认为学堂办得有成绩,质量较高。于是,清政府决定选派20名满族贵胄学生来校学习,提前毕业,以加强满族人对海军的控制。
满族贵胄学生的到来,激起汉族学生强烈的反抗情绪,双方不断发生磨擦。
1910年的春季运动会上,为争夺一项锦标,互相仇视的满汉学生爆发激烈冲突。事件发生后,地方官员秉承朝廷旨意,要求校方严惩汉族学生。谢葆璋不肯偏袒满族贵胄学生,据理力争。不久,清政府命海军部官员郑汝成来校查办此事。
郑汝成是谢葆璋天津水师学堂的同班同学。他告诉谢葆璋,烟台海军学堂中的各种进步活动已引起清政府的注意,京城的一些官员甚至指责谢葆璋是“乱党”。郑汝成劝谢葆璋赶快辞职,退身远祸,免得落个撤职查办的下场。
谢葆璋对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已不抱幻想,毅然辞去监督职务,带着家人离开他倾注了8年心血的海军学堂,返回福州家乡。
到了1911年初,张山长占领了山东,对于烟台海军学堂进行了整改,把一帮满族贵胄全部赶了出去,接着又令人专程请谢葆璋回来重新担任校长,谢葆璋舍不得他一手创立的学校,于是又回到了山东,重新执掌烟台水师学堂。
谢葆璋的亲笔信一到黄钟英的手中,黄钟英知道是谢葆璋亲笔所书之后,没有半点犹豫就起义了。
海军的威胁一除,山东第二师渡江作战就成为可能。
何大拿虽然是一个师长,但是全凭着对张山长一片忠心才升上来的,叫他搞分田分地“斗地主”没人比得上他,但是说到指挥军队作战,他就有一点抓瞎了。
第二师在国内的主要任务还是以农村社会改革为主,这需要象何大拿这样的阎王来坐镇。
当然打打土匪,打一下满清巡防营那些鸦片兵,也是可以胜任的。
好在这些事情有手下的众多参谋来做,他只要下命令就行了。
张山长也知道何大拿是一个类似于“半文盲”的人,他在军校参加培训学到的知识,只够他做一个排长。
所以张山长给他配备了最专业的参谋部,而且参谋队伍的素质非常的好,全都是科班出身,不是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回来的就是从天津武备学堂毕业。
进攻南京在方案已经在以参谋长曾高会为首的参谋部参谋们制... -->>
张山长顺便给抄了一首诗给何大拿,只是一时兴起,部队横跨长江,就自然而言地想到这首诗,这个世界的历史已经完全不同了,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波澜壮阔的场面也许永远都不可能发生了。
百万雄师过大江虽然气势豪壮,但是打的是内战,越是场面壮阔越是让人难以接受。
现在第二师一万人过大江,在张山长看来,不大不小却是刚刚好。
正是这首诗,在何大拿并不长的军事生涯中,成为何大拿最大的收获,成为他自傲的资本,后来何大拿又请书法名家重新誉写,做为他家族的传家之宝世代相传。
这些都是后话。
张山长大肆在河南、安徽、山西、江苏进行土地改革,何大拿的第二师除了两个团四千五百多人驻守在浦口之外,其余人马在江苏、安徽两省“斗地主”斗得不亦乐乎,人马散得到处都是!
清廷的军事专家们认为,没有一个月,第二师不可能集结得起来。
却不知道在辛亥革命爆发前一个星期,张山长就命令山东民兵进入江苏和安徽,取代第二师的工作,让第二师开始秘密集结了。
清廷是百死之虫,死而不僵,虽然北洋新军被打散了,但是南方还有很多忠于朝廷的拥兵大员。
辛亥革命爆发之后,清廷电令刚刚进入四川镇压起义的端方率湖北新军第八镇第十六协第三十一标及三十二标一部从四川返回湖北,整合湖北的清军,镇压武汉革命党。同时令海军提督萨镇冰率领海军和长江水师,迅速开往武汉江面,协助陆军平叛!
但是,由于浦口驻扎着山东军队,为了阻止山东军队乘机渡江,萨镇冰却留下了“海容”、“海筹”、“海琛”号三艘巡洋舰,游弋在南京对面的长江之中。
“海筹"、"海容"、"海琛"3艘巡洋舰,是1897年9月从德国购进的,3艘巡洋舰同一个型号,排水量都是2950吨,是除了“海圻”号巡洋舰这外,清海军最大的巡洋舰,10月份长江已经快进入枯水其中,“海筹"、"海容"、"海琛"3艘巡洋舰吃水较深,萨镇冰就把它们留在了南京。
在萨镇冰带领其它军舰赶赴武汉不久,海筹舰舰长黄钟英就准备率领三艘巡洋舰起义。
在真正的历史中,黄钟英也是率领这三艘军舰起义的。
说服黄钟黄率舰起义的人是谢葆璋,山东烟台海军学堂的校长。
谢葆璋是黄钟英的同乡好友,两人同为福建福州人,交情非浅,在原先的历史中,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之后。黄钟英因参加辛亥革命有功,被临时大总统任命为民国首任海军部总长兼海军总司令。黄钟英刚刚上任,就电请在福州的谢葆璋回海军任职。
谢葆璋自1903年冬天烟台海军学堂成立开始,就担任烟台海军学堂的监督(校长)。
由于谢葆璋的出色领导,烟台海军学堂发展迅速,短短几年便赶上和超过一些老牌的海军学校,位居清末四大海校之首。
烟台海军学堂的学生,受进步思想的影响,对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和中国海军的衰败状况日益不满。他们订阅不少清政府明令禁止的同盟会报刊,开始逐步同情和支持革命,个别学生甚至与同盟会建立秘密联系。
1909年,筹办海军大臣载洵视察烟台海军学堂,认为学堂办得有成绩,质量较高。于是,清政府决定选派20名满族贵胄学生来校学习,提前毕业,以加强满族人对海军的控制。
满族贵胄学生的到来,激起汉族学生强烈的反抗情绪,双方不断发生磨擦。
1910年的春季运动会上,为争夺一项锦标,互相仇视的满汉学生爆发激烈冲突。事件发生后,地方官员秉承朝廷旨意,要求校方严惩汉族学生。谢葆璋不肯偏袒满族贵胄学生,据理力争。不久,清政府命海军部官员郑汝成来校查办此事。
郑汝成是谢葆璋天津水师学堂的同班同学。他告诉谢葆璋,烟台海军学堂中的各种进步活动已引起清政府的注意,京城的一些官员甚至指责谢葆璋是“乱党”。郑汝成劝谢葆璋赶快辞职,退身远祸,免得落个撤职查办的下场。
谢葆璋对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已不抱幻想,毅然辞去监督职务,带着家人离开他倾注了8年心血的海军学堂,返回福州家乡。
到了1911年初,张山长占领了山东,对于烟台海军学堂进行了整改,把一帮满族贵胄全部赶了出去,接着又令人专程请谢葆璋回来重新担任校长,谢葆璋舍不得他一手创立的学校,于是又回到了山东,重新执掌烟台水师学堂。
谢葆璋的亲笔信一到黄钟英的手中,黄钟英知道是谢葆璋亲笔所书之后,没有半点犹豫就起义了。
海军的威胁一除,山东第二师渡江作战就成为可能。
何大拿虽然是一个师长,但是全凭着对张山长一片忠心才升上来的,叫他搞分田分地“斗地主”没人比得上他,但是说到指挥军队作战,他就有一点抓瞎了。
第二师在国内的主要任务还是以农村社会改革为主,这需要象何大拿这样的阎王来坐镇。
当然打打土匪,打一下满清巡防营那些鸦片兵,也是可以胜任的。
好在这些事情有手下的众多参谋来做,他只要下命令就行了。
张山长也知道何大拿是一个类似于“半文盲”的人,他在军校参加培训学到的知识,只够他做一个排长。
所以张山长给他配备了最专业的参谋部,而且参谋队伍的素质非常的好,全都是科班出身,不是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回来的就是从天津武备学堂毕业。
进攻南京在方案已经在以参谋长曾高会为首的参谋部参谋们制...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