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小说网 www.90xsw.net,奋斗在新明朝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直到现在,李佑才觉得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大部分都渐渐消除了。法律上,有天子金口玉言的“试行看看”;技术上,委托归德千岁从宫中经厂“借”出了铜活字;人力上,在国子监几乎有取之不尽的读书人可供使用,天子脚下工匠更是不缺的。
至于银钱方面,问题也不大。去年年底李佑通过煤炭的事情,黑吃黑的从倒台公公们手里捞了一两万两,虽然分给了归德长公主一半,但手里也落下了不少。实在不行还可以从银号借贷,所以暂时不必为银子发愁。
所以李大人踌躇满志,情绪日渐兴奋,誓要开一代风气之先!这算是穿越以来的第一次无中生有的创新型事业罢。
想到此还得感谢朝廷大佬们剥夺了他在国子监办报的权力,否则在朝廷框架的束缚下,他怎么可能如此尽兴的一切自由发挥?
这次办报,李佑的很多要求和规划甚至都可以让时人感到惊世骇俗。他心目中有几个技术指标,比如刊印密度要隔日出版、发行时效要当日到达、版面内容每期要有一万六千字等等。
放在这个生活节奏慢悠悠、一个月前的新闻也算是新闻、熟练工匠一天只能刻两百个字、一本道德经才五千个字的时代,李佑提出的这些指标称得上是相当超前的要求。但在李大人心目中,这才是接近上辈子印象中的那种报纸,而不是街头小传单和大字报。
为了达成理想中的效果,李佑陆陆续续在短时间内堆积了大量人力,只为办出他所认为的现代式报纸。
到目前为止,共计招来了主编二十个、主笔六十个、报坊工匠五十个、负责送报的报人暂定一百个,其他掌柜伙计杂役若干,为了以后开辟小说栏目,还要聘请说书先生若干。若非靠着各方支持,短时间内真很难凑齐如此多人手。
其实国朝的人力成本是很便宜的,便宜到让李佑深入了解后也很吃惊,这也是他敢于一口气大量招人的原因。以他刚刚熟悉的印刷行业为例,之所以更先进的活字印刷不如雕版印刷普及,很大程度上的一个原因就是人力成本低。
一个熟练刻字工每天工薪只有几分银子,一个月下来不超过二两。如此书坊多请一些便宜刻字工便足以应付印书需求,与活字印刷相比也就慢点而已。熟练工匠都如此,其他更可想而知。
不过饶是人力便宜,但李佑报坊折算下来,每个月付出去的人工薪银开销也超过五百两,全年更是预计六千两左右。当然,报坊和一般买卖货物的店铺不同,本来人力成本所占比例就高,几乎可以和工场相较。
相较之下,纸墨成本算是很低了,每次一万份报纸最多不过二十两,逢单日出报,一个月不到三百两,一年是三千两。
李佑的幸运还在于,他能“借”来铜活字,不用自己再去耗费大量钱财和时间去铸造足够使用的活字,这才是阻碍竞争对手出现的最大技术门槛。如果这部分成本也算进,那还得多花数千两银子。
所以综合起来,办报的第一年不计算活字成本在内,李佑付出的本钱大约是一万两银子左右。
家财万贯是形容富豪的,一万两怎么也相当于一到两个万贯了,若在京师周边的直隶买田地,买个几千亩不成问题。故而一万两绝对是一笔大数目,足以让大部分商家都咋舌吃惊(即将入京的金百万表示一万两仅为两个月盈利只是他没想到这个主意而已)。
看到成本核算数目,叫李大人感慨万分,新媒体不但需要勇气和实力,更需要烧钱,任何时代都是。如果办真正意义上的日报只是找几个工匠印几张纸那么容易,以古人的才智早就该出现了,还轮得到穿越者们纷纷发明么?
外人为李佑一掷千金的大气魄而津津乐道,家里却先有点不满了,管账的三房关姨娘对老爷烧钱的行为持强烈反对意见。
每年要花出去上万两银子这个能掏空家中老本的巨额款项,盈利模式却十分不明朗,在关绣锈眼里只能说明夫君大人是一帆风顺到得意忘形了。
这种烧钱行为是昏了头的,是极其不明智的,是要成为被后浪拍死的前浪,必须要趁着事情还没到不可挽回的时候进行阻止。
不过李佑的态度更坚决,坚持要进行高投入。他之所以信心十足,主要是来自于他所认为的市场空白。
京师人口百万,识字者至少十万,而... -->>
直到现在,李佑才觉得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大部分都渐渐消除了。法律上,有天子金口玉言的“试行看看”;技术上,委托归德千岁从宫中经厂“借”出了铜活字;人力上,在国子监几乎有取之不尽的读书人可供使用,天子脚下工匠更是不缺的。
至于银钱方面,问题也不大。去年年底李佑通过煤炭的事情,黑吃黑的从倒台公公们手里捞了一两万两,虽然分给了归德长公主一半,但手里也落下了不少。实在不行还可以从银号借贷,所以暂时不必为银子发愁。
所以李大人踌躇满志,情绪日渐兴奋,誓要开一代风气之先!这算是穿越以来的第一次无中生有的创新型事业罢。
想到此还得感谢朝廷大佬们剥夺了他在国子监办报的权力,否则在朝廷框架的束缚下,他怎么可能如此尽兴的一切自由发挥?
这次办报,李佑的很多要求和规划甚至都可以让时人感到惊世骇俗。他心目中有几个技术指标,比如刊印密度要隔日出版、发行时效要当日到达、版面内容每期要有一万六千字等等。
放在这个生活节奏慢悠悠、一个月前的新闻也算是新闻、熟练工匠一天只能刻两百个字、一本道德经才五千个字的时代,李佑提出的这些指标称得上是相当超前的要求。但在李大人心目中,这才是接近上辈子印象中的那种报纸,而不是街头小传单和大字报。
为了达成理想中的效果,李佑陆陆续续在短时间内堆积了大量人力,只为办出他所认为的现代式报纸。
到目前为止,共计招来了主编二十个、主笔六十个、报坊工匠五十个、负责送报的报人暂定一百个,其他掌柜伙计杂役若干,为了以后开辟小说栏目,还要聘请说书先生若干。若非靠着各方支持,短时间内真很难凑齐如此多人手。
其实国朝的人力成本是很便宜的,便宜到让李佑深入了解后也很吃惊,这也是他敢于一口气大量招人的原因。以他刚刚熟悉的印刷行业为例,之所以更先进的活字印刷不如雕版印刷普及,很大程度上的一个原因就是人力成本低。
一个熟练刻字工每天工薪只有几分银子,一个月下来不超过二两。如此书坊多请一些便宜刻字工便足以应付印书需求,与活字印刷相比也就慢点而已。熟练工匠都如此,其他更可想而知。
不过饶是人力便宜,但李佑报坊折算下来,每个月付出去的人工薪银开销也超过五百两,全年更是预计六千两左右。当然,报坊和一般买卖货物的店铺不同,本来人力成本所占比例就高,几乎可以和工场相较。
相较之下,纸墨成本算是很低了,每次一万份报纸最多不过二十两,逢单日出报,一个月不到三百两,一年是三千两。
李佑的幸运还在于,他能“借”来铜活字,不用自己再去耗费大量钱财和时间去铸造足够使用的活字,这才是阻碍竞争对手出现的最大技术门槛。如果这部分成本也算进,那还得多花数千两银子。
所以综合起来,办报的第一年不计算活字成本在内,李佑付出的本钱大约是一万两银子左右。
家财万贯是形容富豪的,一万两怎么也相当于一到两个万贯了,若在京师周边的直隶买田地,买个几千亩不成问题。故而一万两绝对是一笔大数目,足以让大部分商家都咋舌吃惊(即将入京的金百万表示一万两仅为两个月盈利只是他没想到这个主意而已)。
看到成本核算数目,叫李大人感慨万分,新媒体不但需要勇气和实力,更需要烧钱,任何时代都是。如果办真正意义上的日报只是找几个工匠印几张纸那么容易,以古人的才智早就该出现了,还轮得到穿越者们纷纷发明么?
外人为李佑一掷千金的大气魄而津津乐道,家里却先有点不满了,管账的三房关姨娘对老爷烧钱的行为持强烈反对意见。
每年要花出去上万两银子这个能掏空家中老本的巨额款项,盈利模式却十分不明朗,在关绣锈眼里只能说明夫君大人是一帆风顺到得意忘形了。
这种烧钱行为是昏了头的,是极其不明智的,是要成为被后浪拍死的前浪,必须要趁着事情还没到不可挽回的时候进行阻止。
不过李佑的态度更坚决,坚持要进行高投入。他之所以信心十足,主要是来自于他所认为的市场空白。
京师人口百万,识字者至少十万,而...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