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小说网 www.90xsw.net,大清巨鳄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印度对英国的重要性。”易知足语气轻松的道:“再写篇文章,详细介绍英国人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对各阶层的危害,分析印度对于英吉利的重要性,分析印度民族起义规模会持续扩大,直接点明英国人会先行出兵印度平乱......。”
听的这话,赵文烈苦笑着道:“这篇文章得大掌柜写,否则没人会相信。”
易知足一笑,“成,署我的名字就是。”
见的推不掉,赵文烈也不再推诿,略微沉吟才道:“印度这场内乱,规模还会持续扩大?会扩大到什么程度?”
“半壁江山吧。”易知足有些不肯定的道,说实在的,他对于印度印象最深的还是那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对于印度的武装造反,他是真不敢有太高的期望,那怕他十分渴望,而且也为印度争取了半年的时间,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却依然不敢抱以太大的期望。
尽管易知足对于印度起义不敢抱太大的期望,但印度起义依然以星火燎原之势迅速的蔓延开来,雇佣兵打出的拥戴莫卧尔皇帝巴哈杜尔·沙二世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口号获得了印度不少地方王公的积极响应,起义的队伍滚雪球一般壮大起来。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印度人都支持这场声势浩大的起义,旁遮普的锡克教徒对莫卧儿帝国恨之入骨,他们宁愿支持英国人也不愿意看到莫卧儿帝国复国。
同样的,逊尼派的也不希望什叶派的莫卧儿复国,并没有受到东印度公司的管辖的印度南部地区对于这场起义也完全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
就是参与起义的,也是各怀心思,有的希望恢复莫卧儿帝国,有的则是是希望恢复马拉特帝国,一些王公更是忙着争权夺利,忙着收回被兼并的土地。
反应最激烈,态度最积极的则是一些被英国人以后‘绝嗣丧权原则’兼并的土邦——萨塔拉、那格浦尔、詹西,以及兼并时间不长的土邦——贝拉尔、奥德,拉贾斯坦、信德、旁遮普和中印度各邦。
短短两个月时间,起义军占领德里,早已名存实亡的莫卧儿皇帝巴哈杜尔·沙二世被拥戴为印度皇帝,皇子米尔扎成为德里的起义军总司令,同时还成立由领导机构——类似行政院的扎尔萨。
印度北部、中部、东北部大小上百个土邦纷纷响应,控制了上百座城镇,当地英国殖民官吏和官兵,或是被歼灭,或是匆匆逃离,至少半个印度掀起了以古都德里为中心的抗英高潮。
就在印度掀起轰轰烈烈的抗英高潮之时,近十万太平军犹如蝗虫过境一般密密麻麻的越过阿拉干山脉,越过孟加拉,攻占了加尔各答,数十万人口,富庶堪比江宁的加尔各答早已被天王洪秀全内定为太平军的新天京!
加尔各答缺枪少弹,训练严重不足,临时以雇佣兵为骨干组建起来数千宗教武装连浪花都没冒一个就被无边无际的红头巾淹没,太平军转战数千里,大小无数战,作战经验丰富,枪械精良,良将辈出,岂是加尔各答的乌合之众能抗衡的?
不到半天功夫,加尔各答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裹着红头巾,满脸兴奋,喜气洋洋的太平军战士,习惯了攻陷一城洗劫一城的太平军这次没忙着洗劫,而是敲锣打鼓挨家挨户的召集所有居民前往开阔地带,当然是老行当——‘讲道理’,推行圣库制度,听不懂没关系,让人翻译就是。
在翻译和连比带划的手势下,当然最主要是在刺刀的未威逼下,加尔各答的居民又多了一些神——上帝以及上帝的众多儿子们,不论贫富都含着热泪将家产捐入了圣库之后,他们转身又投入了轰轰烈烈的大建设之中,构筑防御阵地。
几乎所有的加尔各答居民在夜里都辗转难眠,他们怎么也想不明白,同样是清国的军队,为什么差距如此之大?
在充满了异国情调的政府大厦——总督府里,四十多岁,却已是满面沧桑的天王洪秀全没心思理会新教徒们的疑惑,而是紧锁眉头盯着墙上悬挂着的大幅印度地图,他最担心的是英军的反扑。
对于易知足给他指定的这个新天京城,他确实比较满意,比缅甸的王城强的不是一星半点,不仅是繁华富庶,不仅是人口众多,占地广阔,更为重要的是,有铁路有公路有电报有工厂,这让他看到了太平军的希望——摆脱元奇控制的希望和无限发展的未来!
当然,前提是要能打退英军的反扑,牢牢的控制住这个城市和周边的地方,虽然明知易知足不安好心,他依然甘之如饴!哪怕是付出再大的代价,这个城市也值得太平军为之浴血奋战!
“来人!”他沉声吩咐道:“快马传令,着翼王尽快赶来新天京!”
虽然这几年在不断的征战中,太平军中涌现出一大批抢眼的年轻将领,但最为骁勇善战的将领,还是当数杨秀清和石达开,如今杨秀清是指靠不上的,他希望石达开尽快赶来新天京主持这一对太平军而言可谓是生死存亡的战局。
马德拉斯——英国在印度三大军事重镇之一。
英军军营,一栋漂亮的充满英国风格的楼房里,驻印总督查尔斯·坎宁坐在椅子上轻轻的揉着有些发胀的太阳穴,半个印度陷入混乱,他这些天忙的是焦头烂额,急着请示伦敦从各地调集舰队、部队前来印度平乱。
虽然他已得到确切的情报,清军已经完全撤离加尔各答,但因为清军并未远离,他也不敢派兵去收复加尔各答,他担心清军再杀他一个回马枪,眼下在印度的兵力实在是损失不起了。
“阁下。”一个侍从官进来禀报道:“加尔各答急电,将近七万太平军攻占了加尔各答。”
太平军这几年在缅甸搅风搅雨,查尔斯·坎宁一点也不陌生,听的这消息,他脸色登时有些苍白,原来清军撤离加尔各答竟然是为了让太平军来占领,他忍不住嘀咕了一声,“麻烦了!”
“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印度对英国的重要性。”易知足语气轻松的道:“再写篇文章,详细介绍英国人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对各阶层的危害,分析印度对于英吉利的重要性,分析印度民族起义规模会持续扩大,直接点明英国人会先行出兵印度平乱......。”
听的这话,赵文烈苦笑着道:“这篇文章得大掌柜写,否则没人会相信。”
易知足一笑,“成,署我的名字就是。”
见的推不掉,赵文烈也不再推诿,略微沉吟才道:“印度这场内乱,规模还会持续扩大?会扩大到什么程度?”
“半壁江山吧。”易知足有些不肯定的道,说实在的,他对于印度印象最深的还是那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对于印度的武装造反,他是真不敢有太高的期望,那怕他十分渴望,而且也为印度争取了半年的时间,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却依然不敢抱以太大的期望。
尽管易知足对于印度起义不敢抱太大的期望,但印度起义依然以星火燎原之势迅速的蔓延开来,雇佣兵打出的拥戴莫卧尔皇帝巴哈杜尔·沙二世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口号获得了印度不少地方王公的积极响应,起义的队伍滚雪球一般壮大起来。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印度人都支持这场声势浩大的起义,旁遮普的锡克教徒对莫卧儿帝国恨之入骨,他们宁愿支持英国人也不愿意看到莫卧儿帝国复国。
同样的,逊尼派的也不希望什叶派的莫卧儿复国,并没有受到东印度公司的管辖的印度南部地区对于这场起义也完全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
就是参与起义的,也是各怀心思,有的希望恢复莫卧儿帝国,有的则是是希望恢复马拉特帝国,一些王公更是忙着争权夺利,忙着收回被兼并的土地。
反应最激烈,态度最积极的则是一些被英国人以后‘绝嗣丧权原则’兼并的土邦——萨塔拉、那格浦尔、詹西,以及兼并时间不长的土邦——贝拉尔、奥德,拉贾斯坦、信德、旁遮普和中印度各邦。
短短两个月时间,起义军占领德里,早已名存实亡的莫卧儿皇帝巴哈杜尔·沙二世被拥戴为印度皇帝,皇子米尔扎成为德里的起义军总司令,同时还成立由领导机构——类似行政院的扎尔萨。
印度北部、中部、东北部大小上百个土邦纷纷响应,控制了上百座城镇,当地英国殖民官吏和官兵,或是被歼灭,或是匆匆逃离,至少半个印度掀起了以古都德里为中心的抗英高潮。
就在印度掀起轰轰烈烈的抗英高潮之时,近十万太平军犹如蝗虫过境一般密密麻麻的越过阿拉干山脉,越过孟加拉,攻占了加尔各答,数十万人口,富庶堪比江宁的加尔各答早已被天王洪秀全内定为太平军的新天京!
加尔各答缺枪少弹,训练严重不足,临时以雇佣兵为骨干组建起来数千宗教武装连浪花都没冒一个就被无边无际的红头巾淹没,太平军转战数千里,大小无数战,作战经验丰富,枪械精良,良将辈出,岂是加尔各答的乌合之众能抗衡的?
不到半天功夫,加尔各答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裹着红头巾,满脸兴奋,喜气洋洋的太平军战士,习惯了攻陷一城洗劫一城的太平军这次没忙着洗劫,而是敲锣打鼓挨家挨户的召集所有居民前往开阔地带,当然是老行当——‘讲道理’,推行圣库制度,听不懂没关系,让人翻译就是。
在翻译和连比带划的手势下,当然最主要是在刺刀的未威逼下,加尔各答的居民又多了一些神——上帝以及上帝的众多儿子们,不论贫富都含着热泪将家产捐入了圣库之后,他们转身又投入了轰轰烈烈的大建设之中,构筑防御阵地。
几乎所有的加尔各答居民在夜里都辗转难眠,他们怎么也想不明白,同样是清国的军队,为什么差距如此之大?
在充满了异国情调的政府大厦——总督府里,四十多岁,却已是满面沧桑的天王洪秀全没心思理会新教徒们的疑惑,而是紧锁眉头盯着墙上悬挂着的大幅印度地图,他最担心的是英军的反扑。
对于易知足给他指定的这个新天京城,他确实比较满意,比缅甸的王城强的不是一星半点,不仅是繁华富庶,不仅是人口众多,占地广阔,更为重要的是,有铁路有公路有电报有工厂,这让他看到了太平军的希望——摆脱元奇控制的希望和无限发展的未来!
当然,前提是要能打退英军的反扑,牢牢的控制住这个城市和周边的地方,虽然明知易知足不安好心,他依然甘之如饴!哪怕是付出再大的代价,这个城市也值得太平军为之浴血奋战!
“来人!”他沉声吩咐道:“快马传令,着翼王尽快赶来新天京!”
虽然这几年在不断的征战中,太平军中涌现出一大批抢眼的年轻将领,但最为骁勇善战的将领,还是当数杨秀清和石达开,如今杨秀清是指靠不上的,他希望石达开尽快赶来新天京主持这一对太平军而言可谓是生死存亡的战局。
马德拉斯——英国在印度三大军事重镇之一。
英军军营,一栋漂亮的充满英国风格的楼房里,驻印总督查尔斯·坎宁坐在椅子上轻轻的揉着有些发胀的太阳穴,半个印度陷入混乱,他这些天忙的是焦头烂额,急着请示伦敦从各地调集舰队、部队前来印度平乱。
虽然他已得到确切的情报,清军已经完全撤离加尔各答,但因为清军并未远离,他也不敢派兵去收复加尔各答,他担心清军再杀他一个回马枪,眼下在印度的兵力实在是损失不起了。
“阁下。”一个侍从官进来禀报道:“加尔各答急电,将近七万太平军攻占了加尔各答。”
太平军这几年在缅甸搅风搅雨,查尔斯·坎宁一点也不陌生,听的这消息,他脸色登时有些苍白,原来清军撤离加尔各答竟然是为了让太平军来占领,他忍不住嘀咕了一声,“麻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