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小说网 www.90xsw.net,回头万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绍熙三年,仲夏。在长江以南的江宁府潞县,有座古老的学堂,在林荫掩映下分外清幽。
时近晌午,一个约十六岁的少年打开学堂的大门,笑看着屋里的孩子们背着书包奔涌而出,在回家的路上互相追逐打闹而去,整个学堂很快显得空静下来,始才抬步走了进去,拿起放在门边的条帚和水盆,开始打扫起来。
“君鸿,你怎么又来了?”一个走路略有些颇腿的老者还留在屋中,咳嗽了两声,沙哑着嗓子问道:“不是已经通知过你们这些参加贡举考试的人可以休假一个月吗?这算来也才过了仅仅半个月而已。”
在中国古代,国家为收罗人才而出台有各种的选拔方式。汉晋以前,以九品中正制的世家承袭为主,而隋唐以后,科举又打破了门阀笼断,为寒门士子们提供了一条晋身之阶,只要能肯读书,能金榜提名,自不愁没有出头之日。郑氏学堂的建立,也是想借此为族中多培育出一些通过科举进入庙堂,再反过来进一步壮大宗族的子弟的举措。宋太祖立国之初,即责令各州府定期向朝廷贡举人才应礼部会试,而州府在决定向朝庭贡举的人才时,则是沿用唐代后期之法,即在州一级先进行选拔考试。其中凡应举选拔考试,以争取举荐的,都称为秀才。而通过考试的,则可称为举人,才有资格解送州府和京城参加礼部主持的更高一级的会试与殿试。而各地州郡获得的应试名单多来自于乡绅和名士所举荐,所以各地的乡绅和名士自己的亲属或得意往往轻易即获得了参加考试的资格,而贫寒家户的子弟却往往需四处请拖,备好名刺、得意文章久久苦侯于各乡绅、名流之府门外,只为得一纸荐文。
淳熙十五年三月,时任集英殿修撰,又是宗室的赵汝愚曾联名秘阁修撰朱熹一起上表建议为解决此弊端,进一步广开应试的门庭而应废除举荐的旧习,改由各地想参考的士子们届时到各自户籍所在的州县报名备案,经审核通过后再统一组织考试筛选,选中者即得应举资格。这个建议得到了当时的皇帝赵昚的认可,而很快就推动了政策的出台,并先在两浙等路开始试行,本拟待试行成熟后再推行全国。第二年春,随着赵昚身体的极度恶化,禅让帝位与太子赵惇,自避为太上皇。可不想赵惇登基第一年就废止了这项在地方上试行尚不足一年的政策,重新将之束于高阁。而这一束,就是两百年,直待朱明王朝建立时才又重新开始推行,这是后话。
今年,潞县的本地乡绅和名士在县衙中讨论了三天,一共才推出十六个可供举荐的名额,除了铁定有数的郑经外,郑知庆特意跑了县衙两趟,好不容易才为宋君鸿争取到了其中一个名额。所以考前花了足足有三个月的时间对学堂中获得提名的八个人进行高强度的补习,而考后,则放了这些人一个月的假供他们休息。
至于他们中有几人能考得举人功名,就看个人的造化了。听闻这十六个今年参加考试的学子们,要么携友出游,尽情的放松因长期备考而紧张的神经,要么则是忐忑不安的在家等待放榜的消息。
但郑知庆没有想到宋君鸿又会跑到学堂里来。他以为宋君鸿可能也是心中担忧,所以温言劝慰道:“你的才学我是心里有数的,会试和殿试不敢打保票,但这州县举荐的选拔考试,只要你挥正常,就是没有多大问题的。”
宋君鸿洒脱的一笑:“谢先生宽慰,君鸿已经尽力而为,成不成的倒反而不太在意了。”因为前世已有参加的高考、考研等多次重大考试的经历,知道现场的冷静挥远比考后的患得患失要有用的多,所以他反而在这方面心理素质比其他同窗更强些,也更看的开。“只是这多年来一直是我为先生洒扫学堂,收拾书物,怕我不在了,先生不习惯,我也有些不习惯。”
郑知庆看着他熟练的动作,便也没再阻拦,任由他清扫,只是找了个靠窗的坐位慢慢坐下,仰起头,眯起眼睛,开始惬意的享受起阳光照在脸上温热的感觉,慢慢的竟睡着了过去。
约过了一柱香的时间,宋君鸿已经麻利的把学堂洒扫干净。正在考虑要不要现在就把郑知庆唤醒,郑杏儿大呼小叫的声音已经从屋外传来。
“君鸿,我娘叫你回家吃饭了!”当她风风火火的闯到门口,却看见宋君鸿向他比了个噤声的动... -->>
绍熙三年,仲夏。在长江以南的江宁府潞县,有座古老的学堂,在林荫掩映下分外清幽。
时近晌午,一个约十六岁的少年打开学堂的大门,笑看着屋里的孩子们背着书包奔涌而出,在回家的路上互相追逐打闹而去,整个学堂很快显得空静下来,始才抬步走了进去,拿起放在门边的条帚和水盆,开始打扫起来。
“君鸿,你怎么又来了?”一个走路略有些颇腿的老者还留在屋中,咳嗽了两声,沙哑着嗓子问道:“不是已经通知过你们这些参加贡举考试的人可以休假一个月吗?这算来也才过了仅仅半个月而已。”
在中国古代,国家为收罗人才而出台有各种的选拔方式。汉晋以前,以九品中正制的世家承袭为主,而隋唐以后,科举又打破了门阀笼断,为寒门士子们提供了一条晋身之阶,只要能肯读书,能金榜提名,自不愁没有出头之日。郑氏学堂的建立,也是想借此为族中多培育出一些通过科举进入庙堂,再反过来进一步壮大宗族的子弟的举措。宋太祖立国之初,即责令各州府定期向朝廷贡举人才应礼部会试,而州府在决定向朝庭贡举的人才时,则是沿用唐代后期之法,即在州一级先进行选拔考试。其中凡应举选拔考试,以争取举荐的,都称为秀才。而通过考试的,则可称为举人,才有资格解送州府和京城参加礼部主持的更高一级的会试与殿试。而各地州郡获得的应试名单多来自于乡绅和名士所举荐,所以各地的乡绅和名士自己的亲属或得意往往轻易即获得了参加考试的资格,而贫寒家户的子弟却往往需四处请拖,备好名刺、得意文章久久苦侯于各乡绅、名流之府门外,只为得一纸荐文。
淳熙十五年三月,时任集英殿修撰,又是宗室的赵汝愚曾联名秘阁修撰朱熹一起上表建议为解决此弊端,进一步广开应试的门庭而应废除举荐的旧习,改由各地想参考的士子们届时到各自户籍所在的州县报名备案,经审核通过后再统一组织考试筛选,选中者即得应举资格。这个建议得到了当时的皇帝赵昚的认可,而很快就推动了政策的出台,并先在两浙等路开始试行,本拟待试行成熟后再推行全国。第二年春,随着赵昚身体的极度恶化,禅让帝位与太子赵惇,自避为太上皇。可不想赵惇登基第一年就废止了这项在地方上试行尚不足一年的政策,重新将之束于高阁。而这一束,就是两百年,直待朱明王朝建立时才又重新开始推行,这是后话。
今年,潞县的本地乡绅和名士在县衙中讨论了三天,一共才推出十六个可供举荐的名额,除了铁定有数的郑经外,郑知庆特意跑了县衙两趟,好不容易才为宋君鸿争取到了其中一个名额。所以考前花了足足有三个月的时间对学堂中获得提名的八个人进行高强度的补习,而考后,则放了这些人一个月的假供他们休息。
至于他们中有几人能考得举人功名,就看个人的造化了。听闻这十六个今年参加考试的学子们,要么携友出游,尽情的放松因长期备考而紧张的神经,要么则是忐忑不安的在家等待放榜的消息。
但郑知庆没有想到宋君鸿又会跑到学堂里来。他以为宋君鸿可能也是心中担忧,所以温言劝慰道:“你的才学我是心里有数的,会试和殿试不敢打保票,但这州县举荐的选拔考试,只要你挥正常,就是没有多大问题的。”
宋君鸿洒脱的一笑:“谢先生宽慰,君鸿已经尽力而为,成不成的倒反而不太在意了。”因为前世已有参加的高考、考研等多次重大考试的经历,知道现场的冷静挥远比考后的患得患失要有用的多,所以他反而在这方面心理素质比其他同窗更强些,也更看的开。“只是这多年来一直是我为先生洒扫学堂,收拾书物,怕我不在了,先生不习惯,我也有些不习惯。”
郑知庆看着他熟练的动作,便也没再阻拦,任由他清扫,只是找了个靠窗的坐位慢慢坐下,仰起头,眯起眼睛,开始惬意的享受起阳光照在脸上温热的感觉,慢慢的竟睡着了过去。
约过了一柱香的时间,宋君鸿已经麻利的把学堂洒扫干净。正在考虑要不要现在就把郑知庆唤醒,郑杏儿大呼小叫的声音已经从屋外传来。
“君鸿,我娘叫你回家吃饭了!”当她风风火火的闯到门口,却看见宋君鸿向他比了个噤声的动...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