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小说网 www.90xsw.net,安妮宝贝中短篇作品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她们再次一起去旅行,母亲开车,如同童年时一样,带着她,现在还带着她的孩子,一起去清远山上住宿。在她幼小时,每年四季,母亲都带她上山。春天看山樱,夏天听蝉鸣,秋天看红叶,冬天看腊梅。常住的小旅馆叫清宿,一直存在。旅馆里有温泉。冬日裸体在露天温泉里浸泡,雪就在头脸上轻轻碰撞,咝咝地融化在滚烫的热汤里。她很想问母亲,相爱能使我们得救吗,那个在人群里被孤立的人是要被消灭的吗,但却什么都说不出来,只是突然泪流不止。母亲似感应到她的提问,在一边轻声说,承认一种无法得到解决的现实,并且不试图去回避它,尝试尊重它,与它共生,那么,任何事情,也都是可以担当的。你身上的力气,总是比你自己想象得要强大。说完她转身去,装作对她的眼泪没有看见。母亲背上的纹身是年轻时候就有的,此刻依旧是青黑色,充满力量。
她的母亲,是个生性独立的人,所以其实从未真正地溺爱过她,觉得她也应该独立,所以有时对她轻淡,对她的需求或情绪故意不见,向前一步,等待她自己振作。母亲亦从不在别人面前炫耀她,认为她美或聪明,这都是为人父母经常有的自然举动,觉得自己的孩子高于他人。母亲从不如此。哪怕一丝丝自豪或沾沾自喜都没有。但母亲识别并且也支持,告诉她要学习卓尔不群的能力。这是她对她的唯一要求。其他的孩子在欢呼的时候,你未必要跟着他们同乐,除非你真正觉得有乐趣可找。不要畏惧我们自身的孤独。永远。永远都要如此。母亲催促她独自出去旅行。她一直在带着她到处旅行,但最终期待的是,她能独自带着自己去旅行。在她房间的墙壁上,贴有一幅世界地图。在房间里存在最久的童年礼物,就是世界地图,和一段用水彩笔写在墙壁上的言论。她十三岁的时候,被独自送去英国读书。一去九年。住在陌生人的家里,尝试与别人共同生活。掉着眼泪打电话回家是没有用的。所以,她只花了一段时间,就被迫适应了自己所面对的一切不适与困难。
她成年之后的困惑,比常人更多。因童年时,母亲身上时时散烁的敏感和内省,全部被吸收与渗透。如同折射来自其他星球的光线的月亮。她没有过恋爱,却有一段持续了十二年的异国婚姻,在未尝不是艰辛的事。她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度过的。母亲给予她的洁净生活,使她处于一种停顿的状态。月亮的背面是什么。丝绒底下的深渊又是什么。她缺乏足够的想象力,无法得知。对感情她有许多困惑,需要自身解决,无法求教于任何人。即使她的母亲,婚姻也是失败的。母亲亦从未能够与男子相处长久。
她去了西北一个偏远荒凉的小县城,只为观看附近的古老壁画和石窟。在那里邂逅来自陌生地的年轻男子,他身份不明,只说自己未上过大学,做过建筑工人和司机。但他聪慧,眼睛可以看到人的内心。这是天分,不是能力。她当然从不具备与人轻易交换感情的能力,她的性格是紧绷的,内隐的,需要来自另一个人具备诚意和坚韧的长时间的挖掘与守候。她知道这是一种得不到回应的固执封闭。没有人会愿意为另一个人付出这样的代价。在快速生产快速消费的时代,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关系更加显得贫瘠无趣。这个男子,一直更随在她的身后,照顾她,陪伴她。他不知道她的年龄,过往,现实。他只是跟随她。一种单纯的喜悦和领会,如同鹿凭借空气的水汽靠近湖边的草地。就这样,看完了那漫长的破损的壁画和石窟。她只觉得心里十分十分的静。在荒漠夕阳中,感觉到在繁华都市里从未存在过的坚定实在。她已逗留了很久,三天后就要离开。他很自在,穿球鞋,布衬衣,随身带着帐篷和行囊,风尘仆仆,结束三个月的全国旅行之后,他将开始自己的新生活。
他们从未告诉过彼此,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要的相遇稀松平常,在旅途中经常发生,不值一提。两个人,不过是茫茫人海里背负各自皮囊和前因的个体,在渺茫世间徘徊。最后的三天,他们没有过多交谈,只是生命最本能的方式来探索彼此的质地。行动此时胜于一切思索。在彼此的理性,在无至尽得机械的下意识的欲望中,在温柔的粗暴的竭尽全力的渴求中,接近一种透明而轻盈的质地。这积累中的持续中的能量的交换与爆发,最终成为一种对自我挑战的仪式,是卑微肉身试图抵达宇宙渺茫中心的过程,一种超越的企图和实践,以此突破禁忌和见解。此时,语言,思想,及一切文明的方式都是一种装饰。黑暗中所靠近的,是彼此尚在母亲腹腔中蜷缩着身体轻轻呼吸时的孤独和天真。这也是身体里面最明亮最灼热的一个光源。
在白天,他们依旧是两个身份不明的陌生人,带着各自因为激情而接近伤损的身体,在小县城庸碌的街道上行走,随便找一个街心花园,彼此默默无言,坐至夕阳西下。夜色降临的时候,在黑暗中拥抱彼此的热望,触摸和亲吻彼此的每一寸肌肤。在身体的深处,化解掉与这个世界的孤立与对峙。要在很多年很多年之后,她才会明白过来,这是她获得过的一次机会,是身体的每一个毛孔都被打开呼吸到自由与感情的机会。她的躯体完全被开放,心灵也是如此,并因这开放而纯净。她能够听到大海的潮水声,来自他与她边际的深处。他年轻的身体与深切的爱意,在那三天里如同水蒸气一样剧烈地沸腾,消散。此后的她与他,此后的她与他之间的联结,就将衰老与死亡,走向虚无。所以,根本无需讨论彼此的将来。没有未来存在。性别之间关系的终极不是拖延,不是持续,不是长久,不是交易,不是忍耐,不是苟延残喘,不是得过且过,不是半梦半醒,不是爱恨交加,不是麻木坚韧。不是制度,不是合约。它只是剧烈地水蒸气。单纯,干净,明亮,灼热,沸腾,升腾,超越。发生之后,无可避免地终结。终结。
母亲说过,一个女人的一生,要向男人学习许多东西。因为他们能带来能量,带来力量,即使是负面的,也是为了推进。这是要被感谢的。没有一个男人,想纯粹地伤害一个女人,就如同他们也做不到长久地爱一个女人。女人也是如此。女人的身体,不是为恋爱而准备的,而是为生育准备的。就如同我们的生命,不是为了个人幻觉而存在的,而是为了一种超越性的规律而存在的。它会让你知道人生重要的真实的东西是什么。我们不是为了权力,不是为了荣耀,不是为了利益,不是为了野心,不是为了欢愉,而生存于这个世间。我们在寻找自己。在波折漫长的路途山,最终感受自我的真实存在,哪怕只是瞬间。以人生的假象为自己设下麻醉的骗局,这样,时间的确过得快速一些,但有一些人无法做到。他们只能最终在黑夜里艰难地起身,独自逃离昏睡中的宫殿。
她像,此刻他们就是在告别。向过去,现在,未来的一种终结性的告别。他们的生活,是两条分叉的直线,各自延伸向天涯海角。结婚,生育,禁锢的现实和处境,压抑,苦痛,矛盾种种普通人将经历的一切,谁都无法避免。他会变老,但这将会是他一生之中收藏的记忆之一。我们的一生太短暂,也太漫长,经历过的事情太多,也太少。而惟一可确认的是,我们最终会记得的,一定只有少数的几个人,几件事。我们的人生其实什么寂寥。最后一个夜晚。月光洒进旅馆房间的窗口,一直流淌到枕边。她遇见一个陌生相逢的人,与他拥抱。注定脆弱而真实的感情,完成对彼此的使命。杀戮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她说。她在那一刻,忘记了时间的周而复始,忘记了身份的复杂历史,忘记了内心的曲折幽暗,忘记了肉身的孤单自处。意志被剧烈拔醒,并持续更新,如同一段充满汁液的花茎,有茁壮的花蕾在孕育。或者说,在此刻,她获得了与自己所想忘记的一切,一起和平相处的能力。如果我们能够拥抱,那么世界上就不会有人自尽。不会有人在绝对的孤独中,在没顶般的窒息一样的绝对孤独中,忍受着极大恐惧进行服药,割脉,溺水,或从高楼纵身跳下。这个世界多么广阔,人是那么多,我们在大街上随时擦身而过。但是我们不发一语,我们不交谈,我们不相爱,我们无法持久地相爱。这就是现实。
四
六岁时,在清远山上的古老寺庙里,母亲与她看破损墙上留有的古老墨迹,有人用放逸行书抄了一首晋人的诗。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墙外腊梅在雪后的寒气中绽放,黝黑色清瘦枝干上,金黄色梅花秘密排列,散发出清香。那是一片的腊梅树林,如同芳香的海洋,在灰白天色里,显出勃勃生机。母亲为她读诵完毕,沉默伫立,长久凝望这片黯淡字迹,深长呼吸空气中的花香,牵着她的手指十分有力,渐渐握紧,仿佛要传输一种感受予她,是内心的感恩,无言的理解,还是因此而被激发的充沛的情怀。这样的时刻,对她来说,是重要的记忆。这记忆将会结构成她的体系骨架,使她坚硬地走上自己的人生。不管是穿着白色和灰蓝色优雅衣服的女童,还是在南半球沉默克制的家庭主妇,还是离异之后带着孩子生活的单身母亲。她的人生身份会一次一次地转换,但这骨架将会始终存在。
月亮的背面你在地球上无法看到。除非坐在飞船绕道它的背后。而唱一首童谣的时候,你忘记了痛苦。忘记了烦忧。忘记了深渊。忘记了虚无。嘘。母亲说,用手指堵在嘴唇上,轻轻对她示意,取出那块丝绒布来。默默地,默默地,把这一切,覆盖起来,遮挡起来。这样你就能保持平静。你在空中捕捉花影,内心焦灼深刻。这不是你的过错,因为,在我们的幻象之中,这可触及可想念的,大大小小的一切,都可以是一种焦灼深刻:疼痛,欲望,蹿上高空的烟火,可望不可得,得而厌之,厌之不可弃,辗转反侧,忏悔,激越你没有过错。你只是不懂。你在唱歌的时候,相信了真理。但它不是俗世中的真理,它不是科学。在天真无知,清醒认知,怀疑推翻之后,她渴望再次相信母亲曾经为她唱过的童谣。真理不可能建立在见解之上,应该首先摧毁见解。此后我们才有可能获得自然和真实的核心。月亮里面有棵苍劲的桂花树,有人被惩罚砍伐它,但它总是在不断地复原。为它吟诵,为它举行仪式。中国古人的智慧,来自审美,来自想象,来自创造。而这智慧的能力,又建立在消极和洞彻之上。他们小心翼翼,试图维系人类与天体之间的距离。而此后的人类,野心勃勃,竭尽全力,试图占有一切证明一切,相信自己无所不能。
如果我们不能够拥有童心,只会清醒地见到彼此处境逐渐陷入绝地。这只会令你更加恐慌。电视转播里阿姆斯特登上月球,并用力插上一面美国旗,但他的余生一直在逃避人群和媒体。这不代表什么。是的。人类无法占有月球,谎言或真实都不起作用。月亮依存太阳而发光。五十亿年之后的太阳,却将变成一颗巨大的红色的星星。它会吞噬掉水星和金星。而那时地球上所有的一切存在将会燃烧。就如同圣经里所预言的那样,地球上所有的一切都将销融。建筑,纪念碑,宫殿,政权,文明,生命所有的所有的一切,不留下任何痕迹。一切归于宇宙的黑暗之中。无思,无为,没有任何私欲,没有任何做作。超脱于一切科学,一切哲学之外的,宇宙的黑暗。
告别之后,在没有见过他。她相信并且依旧需要自己平静而用力地生活下去。这微笑的却如同宇宙的个体,黑暗的,寂静的,个体的生命。它是这样艰难而天真的事情。人的生活另有方式存在,并不如她以前消极的想象,却又超出她心境的客观性。它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以什么样的形式结束,并不由人控制,但最终可以尽量获得了然与心。若对世间复杂多变的规律和秩序,有了理解,也就有了宽容之心。她暂时得以忘却自己的内疚,无助或无能为力,或者说,取得与它们和平共处的余地。
很快开始新工作。孩子在母亲身边上学。她去国外完成一个短期工作。闲暇时被带领去拜访一个寺庙里的和尚。男子光头,布衣,木屐,将近五十岁的年龄,眼神明亮,看起来很自在。他们彼此不通语言。靠翻译传话。吃完晚饭,她被邀请去他的住宿地做客,是位于歌舞伎町的一处幽深庭院,传统的木结构房子。脱掉鞋,光脚走上榻榻米,房间里空敞,几乎空无一物。他点亮一根蜡烛,说,我们其实应该多和烛火相处。电灯虽然方便,但它与人不和谐,只有火苗,能给我们宁静。在柔和的烛火下,她见到墙壁上有一幅旧绢,有人用端正楷书抄了一首晋人的诗。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是她童年时候熟记的诗句,曾经出现在清远山上的古老寺庙里。如今跨越海洋与国界,一字不漏。出现在一个日式房子里。人的情怀息息相通,超越时空。这就是我们内心的自由,母亲若在身边,一定会这样对她说。但她什么都没有说起,只是跟他走到外屋。
敞开的门户外,是院子里的幽幽树林,地上的苔藓厚而绒密。她跪坐在前檐,面对着月光下梦魇一般的树林,感知到空气中的静谧与清凉,一股一股,无声的渗透到胸腔中。无言而旷达,洞察而分明。男子跪坐在她背后,她看不到他的脸,却能感受到他与常人不同的异常明亮的眼神。他似自言自语般,轻而有力地在那里说话,翻译在一边解说,说,来时的路虽然曲折动荡,常令人想起,内心感伤复杂,但也不必放在心上。只要用自己的双脚,坚实地走路,一直一直地走下去,路就会在前面。她没有应答,只是在黑暗中,端正跪坐,长久地看着天地与树。眼泪突然储满眼眶。是童年的故居庭院里,在夜色中,与母亲一起,坐在雨檐长廊的竹凳上,观望早春的滇藏木兰,那光秃挺拔的枝干上,如白色灯笼一样悬挂的白色大花。月光给饱满坚强的花瓣洒上一层光辉,像散发出来的淡淡雾气。母亲说,这是月光,但月亮本身并不发光,它折射太阳的光线。是。如果没有被告知,大多数事物都具备错觉。因为人只相信他的眼睛所看到的。不能够相信他的心抵达不到的事物。此时,这个初次见面的陌生人,语言不通的异国男子,一个和尚,用黑暗和寂静,寥寥数语,带着她直抵内心深处。这瞬间的感应,难以言喻。只能称之为是一种释然,一种理解,一种和谐。也许,也是一种相爱,一种救度。
于是她跪坐在敞开的天地之中,在他的身边,畅快而静默地,流下眼泪来。
完
2009年1月27日北京
她们再次一起去旅行,母亲开车,如同童年时一样,带着她,现在还带着她的孩子,一起去清远山上住宿。在她幼小时,每年四季,母亲都带她上山。春天看山樱,夏天听蝉鸣,秋天看红叶,冬天看腊梅。常住的小旅馆叫清宿,一直存在。旅馆里有温泉。冬日裸体在露天温泉里浸泡,雪就在头脸上轻轻碰撞,咝咝地融化在滚烫的热汤里。她很想问母亲,相爱能使我们得救吗,那个在人群里被孤立的人是要被消灭的吗,但却什么都说不出来,只是突然泪流不止。母亲似感应到她的提问,在一边轻声说,承认一种无法得到解决的现实,并且不试图去回避它,尝试尊重它,与它共生,那么,任何事情,也都是可以担当的。你身上的力气,总是比你自己想象得要强大。说完她转身去,装作对她的眼泪没有看见。母亲背上的纹身是年轻时候就有的,此刻依旧是青黑色,充满力量。
她的母亲,是个生性独立的人,所以其实从未真正地溺爱过她,觉得她也应该独立,所以有时对她轻淡,对她的需求或情绪故意不见,向前一步,等待她自己振作。母亲亦从不在别人面前炫耀她,认为她美或聪明,这都是为人父母经常有的自然举动,觉得自己的孩子高于他人。母亲从不如此。哪怕一丝丝自豪或沾沾自喜都没有。但母亲识别并且也支持,告诉她要学习卓尔不群的能力。这是她对她的唯一要求。其他的孩子在欢呼的时候,你未必要跟着他们同乐,除非你真正觉得有乐趣可找。不要畏惧我们自身的孤独。永远。永远都要如此。母亲催促她独自出去旅行。她一直在带着她到处旅行,但最终期待的是,她能独自带着自己去旅行。在她房间的墙壁上,贴有一幅世界地图。在房间里存在最久的童年礼物,就是世界地图,和一段用水彩笔写在墙壁上的言论。她十三岁的时候,被独自送去英国读书。一去九年。住在陌生人的家里,尝试与别人共同生活。掉着眼泪打电话回家是没有用的。所以,她只花了一段时间,就被迫适应了自己所面对的一切不适与困难。
她成年之后的困惑,比常人更多。因童年时,母亲身上时时散烁的敏感和内省,全部被吸收与渗透。如同折射来自其他星球的光线的月亮。她没有过恋爱,却有一段持续了十二年的异国婚姻,在未尝不是艰辛的事。她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度过的。母亲给予她的洁净生活,使她处于一种停顿的状态。月亮的背面是什么。丝绒底下的深渊又是什么。她缺乏足够的想象力,无法得知。对感情她有许多困惑,需要自身解决,无法求教于任何人。即使她的母亲,婚姻也是失败的。母亲亦从未能够与男子相处长久。
她去了西北一个偏远荒凉的小县城,只为观看附近的古老壁画和石窟。在那里邂逅来自陌生地的年轻男子,他身份不明,只说自己未上过大学,做过建筑工人和司机。但他聪慧,眼睛可以看到人的内心。这是天分,不是能力。她当然从不具备与人轻易交换感情的能力,她的性格是紧绷的,内隐的,需要来自另一个人具备诚意和坚韧的长时间的挖掘与守候。她知道这是一种得不到回应的固执封闭。没有人会愿意为另一个人付出这样的代价。在快速生产快速消费的时代,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关系更加显得贫瘠无趣。这个男子,一直更随在她的身后,照顾她,陪伴她。他不知道她的年龄,过往,现实。他只是跟随她。一种单纯的喜悦和领会,如同鹿凭借空气的水汽靠近湖边的草地。就这样,看完了那漫长的破损的壁画和石窟。她只觉得心里十分十分的静。在荒漠夕阳中,感觉到在繁华都市里从未存在过的坚定实在。她已逗留了很久,三天后就要离开。他很自在,穿球鞋,布衬衣,随身带着帐篷和行囊,风尘仆仆,结束三个月的全国旅行之后,他将开始自己的新生活。
他们从未告诉过彼此,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要的相遇稀松平常,在旅途中经常发生,不值一提。两个人,不过是茫茫人海里背负各自皮囊和前因的个体,在渺茫世间徘徊。最后的三天,他们没有过多交谈,只是生命最本能的方式来探索彼此的质地。行动此时胜于一切思索。在彼此的理性,在无至尽得机械的下意识的欲望中,在温柔的粗暴的竭尽全力的渴求中,接近一种透明而轻盈的质地。这积累中的持续中的能量的交换与爆发,最终成为一种对自我挑战的仪式,是卑微肉身试图抵达宇宙渺茫中心的过程,一种超越的企图和实践,以此突破禁忌和见解。此时,语言,思想,及一切文明的方式都是一种装饰。黑暗中所靠近的,是彼此尚在母亲腹腔中蜷缩着身体轻轻呼吸时的孤独和天真。这也是身体里面最明亮最灼热的一个光源。
在白天,他们依旧是两个身份不明的陌生人,带着各自因为激情而接近伤损的身体,在小县城庸碌的街道上行走,随便找一个街心花园,彼此默默无言,坐至夕阳西下。夜色降临的时候,在黑暗中拥抱彼此的热望,触摸和亲吻彼此的每一寸肌肤。在身体的深处,化解掉与这个世界的孤立与对峙。要在很多年很多年之后,她才会明白过来,这是她获得过的一次机会,是身体的每一个毛孔都被打开呼吸到自由与感情的机会。她的躯体完全被开放,心灵也是如此,并因这开放而纯净。她能够听到大海的潮水声,来自他与她边际的深处。他年轻的身体与深切的爱意,在那三天里如同水蒸气一样剧烈地沸腾,消散。此后的她与他,此后的她与他之间的联结,就将衰老与死亡,走向虚无。所以,根本无需讨论彼此的将来。没有未来存在。性别之间关系的终极不是拖延,不是持续,不是长久,不是交易,不是忍耐,不是苟延残喘,不是得过且过,不是半梦半醒,不是爱恨交加,不是麻木坚韧。不是制度,不是合约。它只是剧烈地水蒸气。单纯,干净,明亮,灼热,沸腾,升腾,超越。发生之后,无可避免地终结。终结。
母亲说过,一个女人的一生,要向男人学习许多东西。因为他们能带来能量,带来力量,即使是负面的,也是为了推进。这是要被感谢的。没有一个男人,想纯粹地伤害一个女人,就如同他们也做不到长久地爱一个女人。女人也是如此。女人的身体,不是为恋爱而准备的,而是为生育准备的。就如同我们的生命,不是为了个人幻觉而存在的,而是为了一种超越性的规律而存在的。它会让你知道人生重要的真实的东西是什么。我们不是为了权力,不是为了荣耀,不是为了利益,不是为了野心,不是为了欢愉,而生存于这个世间。我们在寻找自己。在波折漫长的路途山,最终感受自我的真实存在,哪怕只是瞬间。以人生的假象为自己设下麻醉的骗局,这样,时间的确过得快速一些,但有一些人无法做到。他们只能最终在黑夜里艰难地起身,独自逃离昏睡中的宫殿。
她像,此刻他们就是在告别。向过去,现在,未来的一种终结性的告别。他们的生活,是两条分叉的直线,各自延伸向天涯海角。结婚,生育,禁锢的现实和处境,压抑,苦痛,矛盾种种普通人将经历的一切,谁都无法避免。他会变老,但这将会是他一生之中收藏的记忆之一。我们的一生太短暂,也太漫长,经历过的事情太多,也太少。而惟一可确认的是,我们最终会记得的,一定只有少数的几个人,几件事。我们的人生其实什么寂寥。最后一个夜晚。月光洒进旅馆房间的窗口,一直流淌到枕边。她遇见一个陌生相逢的人,与他拥抱。注定脆弱而真实的感情,完成对彼此的使命。杀戮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她说。她在那一刻,忘记了时间的周而复始,忘记了身份的复杂历史,忘记了内心的曲折幽暗,忘记了肉身的孤单自处。意志被剧烈拔醒,并持续更新,如同一段充满汁液的花茎,有茁壮的花蕾在孕育。或者说,在此刻,她获得了与自己所想忘记的一切,一起和平相处的能力。如果我们能够拥抱,那么世界上就不会有人自尽。不会有人在绝对的孤独中,在没顶般的窒息一样的绝对孤独中,忍受着极大恐惧进行服药,割脉,溺水,或从高楼纵身跳下。这个世界多么广阔,人是那么多,我们在大街上随时擦身而过。但是我们不发一语,我们不交谈,我们不相爱,我们无法持久地相爱。这就是现实。
四
六岁时,在清远山上的古老寺庙里,母亲与她看破损墙上留有的古老墨迹,有人用放逸行书抄了一首晋人的诗。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墙外腊梅在雪后的寒气中绽放,黝黑色清瘦枝干上,金黄色梅花秘密排列,散发出清香。那是一片的腊梅树林,如同芳香的海洋,在灰白天色里,显出勃勃生机。母亲为她读诵完毕,沉默伫立,长久凝望这片黯淡字迹,深长呼吸空气中的花香,牵着她的手指十分有力,渐渐握紧,仿佛要传输一种感受予她,是内心的感恩,无言的理解,还是因此而被激发的充沛的情怀。这样的时刻,对她来说,是重要的记忆。这记忆将会结构成她的体系骨架,使她坚硬地走上自己的人生。不管是穿着白色和灰蓝色优雅衣服的女童,还是在南半球沉默克制的家庭主妇,还是离异之后带着孩子生活的单身母亲。她的人生身份会一次一次地转换,但这骨架将会始终存在。
月亮的背面你在地球上无法看到。除非坐在飞船绕道它的背后。而唱一首童谣的时候,你忘记了痛苦。忘记了烦忧。忘记了深渊。忘记了虚无。嘘。母亲说,用手指堵在嘴唇上,轻轻对她示意,取出那块丝绒布来。默默地,默默地,把这一切,覆盖起来,遮挡起来。这样你就能保持平静。你在空中捕捉花影,内心焦灼深刻。这不是你的过错,因为,在我们的幻象之中,这可触及可想念的,大大小小的一切,都可以是一种焦灼深刻:疼痛,欲望,蹿上高空的烟火,可望不可得,得而厌之,厌之不可弃,辗转反侧,忏悔,激越你没有过错。你只是不懂。你在唱歌的时候,相信了真理。但它不是俗世中的真理,它不是科学。在天真无知,清醒认知,怀疑推翻之后,她渴望再次相信母亲曾经为她唱过的童谣。真理不可能建立在见解之上,应该首先摧毁见解。此后我们才有可能获得自然和真实的核心。月亮里面有棵苍劲的桂花树,有人被惩罚砍伐它,但它总是在不断地复原。为它吟诵,为它举行仪式。中国古人的智慧,来自审美,来自想象,来自创造。而这智慧的能力,又建立在消极和洞彻之上。他们小心翼翼,试图维系人类与天体之间的距离。而此后的人类,野心勃勃,竭尽全力,试图占有一切证明一切,相信自己无所不能。
如果我们不能够拥有童心,只会清醒地见到彼此处境逐渐陷入绝地。这只会令你更加恐慌。电视转播里阿姆斯特登上月球,并用力插上一面美国旗,但他的余生一直在逃避人群和媒体。这不代表什么。是的。人类无法占有月球,谎言或真实都不起作用。月亮依存太阳而发光。五十亿年之后的太阳,却将变成一颗巨大的红色的星星。它会吞噬掉水星和金星。而那时地球上所有的一切存在将会燃烧。就如同圣经里所预言的那样,地球上所有的一切都将销融。建筑,纪念碑,宫殿,政权,文明,生命所有的所有的一切,不留下任何痕迹。一切归于宇宙的黑暗之中。无思,无为,没有任何私欲,没有任何做作。超脱于一切科学,一切哲学之外的,宇宙的黑暗。
告别之后,在没有见过他。她相信并且依旧需要自己平静而用力地生活下去。这微笑的却如同宇宙的个体,黑暗的,寂静的,个体的生命。它是这样艰难而天真的事情。人的生活另有方式存在,并不如她以前消极的想象,却又超出她心境的客观性。它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以什么样的形式结束,并不由人控制,但最终可以尽量获得了然与心。若对世间复杂多变的规律和秩序,有了理解,也就有了宽容之心。她暂时得以忘却自己的内疚,无助或无能为力,或者说,取得与它们和平共处的余地。
很快开始新工作。孩子在母亲身边上学。她去国外完成一个短期工作。闲暇时被带领去拜访一个寺庙里的和尚。男子光头,布衣,木屐,将近五十岁的年龄,眼神明亮,看起来很自在。他们彼此不通语言。靠翻译传话。吃完晚饭,她被邀请去他的住宿地做客,是位于歌舞伎町的一处幽深庭院,传统的木结构房子。脱掉鞋,光脚走上榻榻米,房间里空敞,几乎空无一物。他点亮一根蜡烛,说,我们其实应该多和烛火相处。电灯虽然方便,但它与人不和谐,只有火苗,能给我们宁静。在柔和的烛火下,她见到墙壁上有一幅旧绢,有人用端正楷书抄了一首晋人的诗。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是她童年时候熟记的诗句,曾经出现在清远山上的古老寺庙里。如今跨越海洋与国界,一字不漏。出现在一个日式房子里。人的情怀息息相通,超越时空。这就是我们内心的自由,母亲若在身边,一定会这样对她说。但她什么都没有说起,只是跟他走到外屋。
敞开的门户外,是院子里的幽幽树林,地上的苔藓厚而绒密。她跪坐在前檐,面对着月光下梦魇一般的树林,感知到空气中的静谧与清凉,一股一股,无声的渗透到胸腔中。无言而旷达,洞察而分明。男子跪坐在她背后,她看不到他的脸,却能感受到他与常人不同的异常明亮的眼神。他似自言自语般,轻而有力地在那里说话,翻译在一边解说,说,来时的路虽然曲折动荡,常令人想起,内心感伤复杂,但也不必放在心上。只要用自己的双脚,坚实地走路,一直一直地走下去,路就会在前面。她没有应答,只是在黑暗中,端正跪坐,长久地看着天地与树。眼泪突然储满眼眶。是童年的故居庭院里,在夜色中,与母亲一起,坐在雨檐长廊的竹凳上,观望早春的滇藏木兰,那光秃挺拔的枝干上,如白色灯笼一样悬挂的白色大花。月光给饱满坚强的花瓣洒上一层光辉,像散发出来的淡淡雾气。母亲说,这是月光,但月亮本身并不发光,它折射太阳的光线。是。如果没有被告知,大多数事物都具备错觉。因为人只相信他的眼睛所看到的。不能够相信他的心抵达不到的事物。此时,这个初次见面的陌生人,语言不通的异国男子,一个和尚,用黑暗和寂静,寥寥数语,带着她直抵内心深处。这瞬间的感应,难以言喻。只能称之为是一种释然,一种理解,一种和谐。也许,也是一种相爱,一种救度。
于是她跪坐在敞开的天地之中,在他的身边,畅快而静默地,流下眼泪来。
完
2009年1月27日北京